<wbr id="vmsq9"><ins id="vmsq9"><table id="vmsq9"></table></ins></wbr>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ins id="vmsq9"></ins></video>
      <track id="vmsq9"></track>
          <wbr id="vmsq9"><ins id="vmsq9"></ins></wbr>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分布 > 國內吳氏 ◇公益性民間網站,傳承優秀文化,發揚泰伯精神

          瑞安吳氏各支系簡略 第三部分 瑞安吳氏延陵郡1

          一、瑞吳畦公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簡—叔達—周章—熊遂—柯相—疆鳩夷—余橋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句卑—去齊—壽夢—季札……

          19季札、20征生、21啟蕃、22詡、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復興、37章、38漢、39成、40旦、41如勝、42允承、43偳、44熊慶、45康年、46英延、47之則、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雋、53豫、54戢、55薈、56琨、57襄、58洵文、59騣、60盾、61奎、62承休、63若遠、64世偉、65佐、66可博、67舜咨、68翥、69仕、70畦………。

          吳畦公是唐咸通元年進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節度使、在平定黃巢之亂立下軍功,授中書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諫議大夫、太子太保,勛國柱。

          唐王朝經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后,導致唐王朝的迅速滅亡。吳畦公的家鄉紹興就有個叫董昌,圖謀造反,憑著吳畦公的資歷,如果能把他拉進來一起干,成功的希望無疑大大增加。吳畦公知道后立即舉家遷移以避大禍。

          吳氏歷史上因不肯起事而被害的就有三人,即37代吳章,被王莽所殺。47代吳之則,不肯降晉被害。58代吳洵文,亦是相近的原因被齊高帝所害。久經官場且對自家先祖歷史十分了解的吳畦公且不知個中厲害?所以只能“乘舟泛?!?,來到安固(今瑞安)。又遡流而上,至莒崗卓家莊暫住,三年后,在離卓家莊二三里地的庫村重新立業。

          畦公、疇公兄弟來到庫村不久,因當地資源有限、地理欠佳,疇公后到松源(今屬慶元)發展,兄弟倆各成大族,后裔遍布浙江和福建。

          瑞安吳畦公支派后裔較多,為方便宗親查閱,將根據房頭次序分別介紹:

          (一)文英公宗---垟頭下贍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嶺嶺頭、湖嶺吳山底。

          庫村老譜載文英公生贈(德一)、賑(德五)、贍(德八)三子?!吨腥A吳氏大統宗譜》中記載是賑公和贍公同去溫州垟頭下。2014年吳畦公紀念館落成時,我去庫村查閱了老譜,老譜所載,文英公次子德五早卒,三子德八公“分派白鹿城居洋頭”,因此確定來垟頭下肇基的只有贍公一人,是垟頭下支派唯一始祖。

          贍公行德八,德八公在垟頭下立足后,遵循庫村耕讀家風,到其孫輩允禮公,已是當地的教書先生,家譜中記載他“養植既粹,文彩自沃”,水平相當不錯。允禮公的兩個孫子鼎臣和表臣,拜祖籍瑞安的名儒周行已先生為師。果然名師出高徒,鼎臣和表臣于宋大觀三年同中進士。宋紹興十五年,鼎臣之子大年和表臣之子又同年中進士。宋開禧元年,大年公之子吳杜公再中進士。此所謂“三代五進士”,最近在查閱浙江進士錄時發現,德八公后裔正式官方在冊的進士共有12位。

          大約到了贍公第十一代時,元兵南侵,宋朝滅亡。垟頭下吳姓因為是宋朝官僚后人,受到的迫害是首當其沖,家譜記載,當時“垟頭四洲分根脈”,留在垟頭下的鼎臣公后裔一洲、二洲、三洲、四洲中,除一洲公還繼續留在當地外,二洲遷居永嘉西溪一帶,三洲遷居永嘉箬岙,四洲遷居瑞安東門柏屏。后來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有一洲公后裔吳哲公,從垟頭下遷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哲公是前村吳姓始遷祖。

          就在元初同一時期,表臣公后裔也紛紛外遷,主要一支遷到永嘉荊溪上湖,其中有兩支遷到瑞安,分別在湖嶺吳山嶺頭和湖嶺吳山底,遷嶺頭始祖是已正公和其孫殷白公。遷吳山底的是吳隱公和吳遠公兄弟。

          綜上所述,畦公后裔垟頭下支遷瑞安的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嶺吳山嶺頭,湖嶺吳山底。

          著名溫州實業家吳百亨,就出自垟頭下支派,屬杜公派下樂清小港宗祠。

          1、陶山碧山前村概況:

          始祖芝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間自溫州垟頭下遷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至今已傳十七世,人口七百余。除本村外,還有遷居到溫州、瑞安城關、馬嶼、陶山,蒼南馬站嶺尾等。

          前村行第(101世起):天式壽洪,仕維尹榮,華胄錦繡,永傳國風。

          目前最大輩份“仕”字輩,最小輩份“胄”字輩。

          2、湖嶺嶺頭概況:

          始祖殷白公自宋元之交至嶺頭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傳廿五世。分嶺頭、嶼前、西吳坑、吳坑四個自然村。宗支繁衍,除本地外,遷居上海、嘉興、杭州、溫州、瑞安城關、還有部分人出國。

          嶺頭行第(100世起):世朝崇正學,佩德顯榮昌,鐘毓滋宏樹,時光啟日隆。

          目前最大輩份“學”字輩,最小輩份“毓”字輩。

          3、湖嶺吳山底概況:

          始祖隱公和遠公兄弟,系元代進士吳成夫之孫,于元朝末年到吳山底開墾肇基。至今已達七百年左右,傳廿三世。宗茂支衍,除本地外,還有遷移至溫州、樂清曹田后、瞿溪、平陽、馬嶼五甲、陶山鄭宅。

          吳山底行第(101世起):宗德崇成,順克宏振,大中善良,福蔭繁昌。

          目前最大輩份“成”字輩,最小輩份“善”字輩。

          (二)文美公宗---惠霸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分支有:塘下韓田、馬嶼石垟、飛云吳橋、桂峰黃崙。

          畦公第9世伯琥和伯琬同為梓公之子,伯琥公傳至第14世曇公和驲公,曇公傳至16世志學公之子氳乙公遷居楮溪,即今之麗岙。麗岙吳姓尊志學公為內紀始祖。后來傳至畦公第32世維資公,“始遷六都韓田”。

          1、塘下韓田概況:

          自康熙年間維資公遷居韓田以來,至“壽”字輩已有十二世。目前人口近三百人。外遷有到臺灣、溫州、瑞安城關、塘下等地。

          韓田行第(101世起):維子曰圣,富學兆昌,康爾福壽,發其瑞祥。

          目前最大輩份“昌”字輩,最小輩份“壽”字輩。

          吳驲公字由正,南宋嘉泰壬戌進士,昭州籐州太守武練大夫。著有《之官行記》,文中他從庫村到廣西昭州上任,一路走了72天,記載很多宋代的第一手材料,很有價值。吳驲公傳至畦公18世羨公,遷居平陽吳山上房。再傳至29世天福公,遷居瑞安馬嶼石垟。天福公是石垟吳姓始遷祖。

          2、馬嶼石垟概況:

          天福公由平陽水頭吳山遷居馬嶼石垟近三百年,傳十三世。目前人口六百多人。

          石垟行第(100世起):克明承帝王,邦君原立志,裕后必忠清。

          目前最大輩份“原”字輩,最小輩份“后”字輩。

          伯琬公在瑞安的后裔一支在飛云吳橋,一支在桂峰黃崙。兩支同出畦公13世子良公派下,子良公字道醇,南宋紹定己丑進士,官至殿前左司計議。生五子,仕珍、仕玉、仕瑤、仕寶、仕琚。飛云吳橋尊仕玉公為始祖。桂峰黃崙是仕瑤公后裔畦公第17世叔遠公,叔遠遷居青田龍谷,后來又有第26世思惠公攜侄伯鐘從龍谷遷居瑞安桂峰黃崙。

          3、飛云吳橋概況:

          飛云吳橋是庫村吳畦公后裔中遷居瑞安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代仕玉公在宋朝末年即遷來瑞安。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族丁興旺,還外遷有馬嶼、飛云、下沙塘、蒼南、平陽等地。

          吳橋行第(101世起):宗殿士洪啟,成初震道來,同登昭一顯。

          目前最大輩份“啟”字輩,最小輩份“昭”字輩。

          4、瑞安高樓寧益雙坑嶺腳、楓嶺董坑概況:

          瑞安高樓寧益雙坑嶺腳、高樓董坑吳氏,內紀始祖顯忠公、字友信、號善道(泰伯公第95世、庫村畦公第27世、士瑤公13世孫,少得公之子),生萬歷乙巳年(1605),卒康熙己未年(1679),墓蔡陽嶺頭大路邊,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明崇禎年間由顯忠、顯倉、顯達、顯玉等諸公肇基平陽蔡垟,其后裔各地遷徙……

          瑞安四十八都嶺腳始遷祖 公早公、字廷朝、號希(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四子),生康熙己卯年(1699)正月初五日午時,卒乾隆庚申年(1740)四月十五日未時;

          公相公、字廷佐、號希臺(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五子),生康熙壬午年(1702)二月廿八日卯時,卒乾隆戊戌年(1778)十二月廿八日亥時。

          傳至第三世 成益公(公早公孫,世贊公子)、字大聞、號盈海,生乾隆甲戌年(1754)四月十五巳時,卒清道光乙未年(1835)七月十八日申時。四十八都雙坑始遷祖。

          行  第

          名行(101世起): 成上方秉正志 恢宏福德聯雙 美桂蘭發異香

          字行:  友安君子廷雲大  邦建英朝衞玉衡  雪梅呈瑞色  詩酒祝長年

          目前最大輩份“方”字輩,最小輩份“?!弊州?。

          5、桂峰黃林概況:

          桂峰黃崙是從青田遷來。所以現有家譜是青田譜師所做,采用的是線圖加牒記兩種方式并存的形式(這種家譜格式請參閱《家譜淺談》),這種格式不利于一般宗親查看家譜,建議以后修譜時調整成標準格式。自畦公26世思惠公遷居黃崙后,已傳十六世。大部分遷居溫州、瑞安、湖嶺、陶山等地。

          黃崙行第(102世起):恩隆慶衍,光顯澤純,纘修文烈,良善永伸。

          目前最大輩份“衍”字輩,最小輩份“修”字輩。

          (三)文美公宗---惠茂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高樓象垟、高樓嶼后。

          文美公之子,畦公6世孫惠茂公,從庫村遷居瑞安嘉嶼鄉四十八都八甲羅源筠溪,即今之高樓象陽嶼后。是畦公后裔中遷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即來到象垟、嶼后。傳至今日,已達三十五世,宗茂支盛。部分外遷至杭州、溫州、平陽、馬嶼、飛云、永嘉、瑞安城關、寧益、茶山、高樓及外省、外國。嶼后有兩支分別住竹溪和徐發村。

          行第、輩分

          嶼后行第(100世起):光邦冠國朝,萬世崇文教,綿延祖德劭。

          目前最大輩份“國”字輩,最小輩份“教”字輩。

          象垟行第(100世起):光邦可國朝,萬世道修藏,從賢希聖傳。

          目前最大輩份“國”字輩,最小輩份“藏”字輩。

          (四)汝詰公(畦公第5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馬嶼馬巖、沙垟,馬嶼黃橋。

          畦公5世孫汝詰公,是承暉公四子,入贅瑞安馬嶼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馬嶼馬巖吳氏是大熬公的后裔,至畦公26世孫圣玉公,字際舜,“馬嶼巖頭外巷分派居浦西”。馬嶼黃橋吳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遷祖成全公。譜載大然公“畦公之后汝詰公第三子,世居馬嶼歷十七世孫成全遷居四十都黃橋”。

          兩地雖然都尊汝詰為始祖,由于年代久遠,馬巖和黃橋兩地家譜都有欠缺,黃橋譜是從成全公開始記載。本次通志編寫對其進行完善,所缺代系根據泰順庫村行第補足。

          1、馬嶼馬巖概況:

          居玉環,溫州,瑞安城關、馬嶼馬巖、沙垟、橫吉、蟄豐、江浦等地六百多人。

          馬巖行第(101世起):廷邦冠慶朝,仁賢方有顯,乃可永盛宣。

          目前最大輩份“冠”字輩,最小輩份“有”字輩。

          2、馬嶼黃橋概況:

          行第(99世起):應有必定,萬世良仁,賢方可顯,得永其昌。

          目前最大輩份“世”字輩,最小輩份“可”字輩。

          (五)豐公(畦公第6世)支系

          1、馬嶼梅源、飛云霞匯,陶山西塢概況:

          譜載余愍公之子泰公,生子錦公,錦公之子豐公生兩子,塾公和丑公。馬嶼梅源、陶山西塢和飛云霞匯是塾公之后。馬嶼團嶼是丑公之后。

          行第、輩分

          梅源、霞匯行第(101世起):正大上盛,文章昭憲,福祿壽慶。

          梅源目前最大輩份“盛”字輩,最小輩份“?!弊州?。

          霞匯目前最大輩份“盛”字輩,最小輩份“憲”字輩。

          西塢行第(101世起):正大上盛,文章昭憲,福祿壽慶。

          目前最大輩份“文”字輩,最小輩份“祿”字輩。

          2、馬嶼團嶼概況:

          團嶼家譜中始遷祖是道訓公,于明朝隆慶年間從泰順吳山遷到團嶼。至今已經繁衍到十八世,子孫繁榮昌盛。部分外遷至平陽、平陽坑、陶山、瑞安城關、馬嶼等地。

          行第、輩分

          團嶼行第(100世起):國兆希若成,邦有銀佳培,福德永仁瑞。

          目前最大輩份“邦”字輩,最小輩份“永”字輩。

          (六)余悹公宗---達一公(畦公第3世)支系

          瑞安有馬嶼玉岙是彖公之子余悹公之后,余悹生承渙,承渙生文質,又名興輯,遷福建長汀,后傳至24世達一公,遷瑞安馬嶼玉岙。

          馬嶼玉岙概況:

          創始祖達一公于明朝萬歷初年從福建長溪長汀遷入馬嶼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宗支繁衍。部分遷居平陽水頭,溫州、瑞安城關等地。

          玉岙行第(101世起):錫正積德,福自天受(壽),善體賢哲,還振家聲。

          目前最大輩份“德”字輩,最小輩份“體”字輩。

          (七)世韶公(畦公第6世)支系

          瑞安陶山航浦、東山下埠。陶山航浦尊世韶公為外紀始祖,尊宗緒公為內紀始祖。世韶公與畦公的傳承因年代久遠記載不明,現據出生年代定為畦公第6世孫,其上祖先按庫村行輩補上。從宗緒公傳至今日已傳廿七世。人口二千三百人左右。外遷除東山下埠外,還有巨溪、馬站、南口、陳岙、霞岙前爿,陶南,花園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航浦、下埠行第(101世起):

          子嘉起巨 紹繼振初志 思存定象賢 肇祝圣孔孟 家乘萬年新

          目前最大輩份“紹”字輩,最小輩份“存”字輩。

          東山下埠始祖昌廳公從清朝順治年間遷居東山下埠,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左右。已傳十四世,繁衍近六百人。

          東山下埠和航浦行第相同,最大輩份“紹”字輩,最小輩份“思”字輩。

          吳畦公是第一支遷入浙南的吳姓家族。其后裔在浙南閩北已達五六十萬之眾,據編纂《瑞安吳氏通志》時統計,在瑞安的吳畦公后裔有18500人。

          世系分支情況請參閱《瑞安吳畦公派下世系圖》。

          二、瑞安吳氏祭公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簡—叔達—周章—熊遂—柯相—疆鳩夷—余橋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句卑—去齊—壽夢—季札………

          19季札、20簡子、21疇穎、22、敏伯、23疏、24犨、25諭、26戚、27奮、28武、29蹇、30無競、31髥子、32銖、33掠、34鳳、35居敬、36瑄、37冕、38絢、39榆、40略、41戭、42斞、43元龜、44芮、45羽、46巡、47泄父、48鴻溝、49聞善、50羾、51蠟、52重節、53一儻、54愉之、55條、56讐、57畝、58象賢、59綸、60黔、61公傅、62寧、63德譽、64遠甫、65老子、66元吉、67順天、68觀童、69鎬、70祭、71烈、72緣、73羽、74獻、75忠、76見、77華………

          (一)華公支系

          據《中華吳氏大統宗譜》,吳祭公生于唐穆宗長慶四年甲辰(公元824年)三月初三。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歲應舉鄉魁。廿五歲任浙江主簿。三十七歲知工部屯田員外郎。五十一歲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六十歲隨同王審知入閩,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黃石。祭公卒于天祐四年丁卯(公元907年,是年朱全忠廢唐建立后梁),享年八十三歲。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重興寺旁。

          祭公后裔眾多,分布閩、粵、桂、瓊、臺、浙各省及港澳、東南亞、歐美等地。有116分支,三、四百萬人之多。僅臺灣一地有50多萬人。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亦是其后裔。歷史上有案可稽進士有141人。

          祭公有六個兒子,其中第五子烈公,字元武,始居澄塘,豪爽過人。烈公生五子。長子緣公,后裔分澄塘、長溪、東吳、上屋、下屋、西屋、大庫、小庫、蓮塘九派。緣公生子六,第三子羽公,是下屋派始遷祖。羽公生三子,次子獻公是下屋派祖,生子忠公,忠公生子四,見、傍、老、顯。其長子見公,亦生子四,太、齊、華、寬。華公是祭公第8世孫。

          據瑞安沈岙譜,始遷祖華公,及二代祖彥公、三代祖瑤公、瑨公,四代祖森公、林公,其墓葬皆在莆田合山,故認為祖脈從莆田而來。

          華公五代孫靖公,譜載其生于宋紹興丙辰(公元1136年)三月廿三。五十歲時登宋淳熙戊戌進士第,任安慶府太湖縣正堂,始遷東甌昆陽。是此支派進入浙南的第一人。

          這樣算來,靖公是祭公12代孫。之間隔了11代。平均代隔28.36歲。符合譜牒學的統計數據。

          靖公生子崑公,崑公生三子:克建、克宣、克成??私ü涂诵w居瑞安沈岙。從譜上看來,克成公仍居昆陽??顺傻膬鹤用鬟h公遷居瑞安四十六都廣化鄉梅花里。明遠公生彝公。彝公生埏公。

          譜載埏公生于元朝至元甲申(1284)十月,任柳州府學教授,有一子一女,其女嫁東皋庠生聶圣經。東皋即現在的東山。這位吳家的姑婆太,為克成公后裔的傳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埏公的兒子欽公,生于皇慶壬子(1312)四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四月。享年只有四十多歲。欽公的兒子璟公,生于至元丙子(1336)五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正月,享年更短,只有廿一歲,臨終前握著妻子林氏的手,泣不成聲,其意自明。從彝公開始,到埏公、欽公、璟公,已是四代單傳,吳家血脈,只期望林氏腹中之子,此時林氏將近臨盤。璟公亡故不到一月,林氏產下一子,即荃公也??蓱z荃公,未生而父亡。出生后數月,祖父亦亡。此時家中只有祖母胡氏和母親林氏,又時值元朝天數將盡,時局不寧,鄉間紛紛組織民團自保。這些民團名為保民,實則擾民之事經常發生。有不良之徒想打吳家家產的主意,奪林氏守節撫孤之志,必謀荃公之性命。胡氏和林氏為保吳家一脈,帶荃公藏于鄰境大山之中。荃公自序這段經歷:“四世一身,三朝六徒,日無以為食,夜無以為歸?!闭f自己是四代單傳,三天要走六個地方,日無所食夜無所歸。當時困苦,難以想象。后來想既然有家不能回,只好去依附嫁到東山聶家的祖姑。

          這位前面已經提到過的祖姑,是埏公之女,欽公之妹,璟公之姑。荃公稱之為祖姑。自家并無子女,對娘家遺孤自然是疼愛有加。荃公十八歲時,其母林氏亡故。二十歲時,祖母胡氏棄世。后人對二位賢母的事跡深感敬佩,為之立傳。胡氏名叫節,林氏名叫廉。鳳林橋吳氏子孫,要永記兩位上輩的功績。

          東山有潘姓者,以女贅荃公。荃公于鳳林橋西側構屋數間居焉。所以后裔以荃公為遷鳳林橋始祖。荃公生子治公,治公生子世昌公、世增公。世昌公生子允嚴公。允嚴公生子四,長子曉,字伯仁。次子昭,字伯龍。此兩房仍居東山鳳林橋。三子旸,字伯云,析居岱石,今稱金岙。幼子晨,字伯雨,析居姑溪,今稱吳界山。這就是后人常說的“大房二房在東山,三房在金岙,四房在吳界山”。此四房都發源于東山鳳林橋,故稱鳳林支派。

          鳳林支派從荃公遷居東山鳳林橋開始,時間在元末明初。遷居金岙和吳界山的時間,應在明朝正德年間。

          以上所說的克成公后裔四房分居三地概況,下面對克建公和克宣公后裔遷徙作梳理。

          遷居沈岙后,克建公之孫君輔傳至(系華公第十三世)志維,志維公再傳至第十七世暉公,暉公再傳至第廿一世文宇公。文宇公生于明崇禎庚午,即一六三零年,是東山長巷肇基始祖,遷居時間大約在清康熙初年。廿一世文星公為今沈岙本宗支祖。

          克宣公之孫君達公傳第十三世鴻公,鴻公再傳至第十七世昉公,眆公再傳至第二十世良恭公,良恭公于清朝順治年間遷居石崗霞林,為霞林支派始遷祖。昉公再傳至廿一世文周公。文周公之孫,華公第廿三世建玉公,于清朝康熙年間遷居二都梓岙上金,為上金宗支始遷祖。

          綜上所述,東山鳳林橋、金岙、吳界山是克成公派下。

          沈岙、東山長巷是克建公派下,霞林、上金是克宣公派下。

          鳳林橋嘉慶譜系手寫本。從華公起,記載到第廿五世觀字輩止,生卒記錄至嘉慶丁卯(1807)止。家譜格式采用前線圖加後牒記形式。書法以小楷楷書為主,亦有部分中楷楷書和行草,均極精美。序文最早收錄明天啟壬戌(1622)裔孫德鳴所撰“吳氏族譜紀略”??梢婙P林橋開始修譜最遲不會遲于此年。此譜中沒有行第記載。瑞安吳姓華公支派行輩字序的制定頒行,還是在以后的修譜中進行規定的。

          嘉慶譜最后數頁有在譜名之下加記卒年,時間最遲是在同治癸酉(1873),應該是后一次修譜時所加,若是,則兩次修譜相隔六七十年之久。沈岙民國譜中有“同治譜和原始譜”之說,或就是指修于同治年間的家譜和此嘉慶戊辰譜。

          但嘉慶譜僅在譜中記載了克建公和克宣公的下一代明韶、明佐、安孚、明志四人,并注明“住沈岙”,之下并沒有記錄??梢娫谀菚r,兩地已經分開做譜。

          雖然是分開做譜,根據嘉慶譜的做譜特點,同時期的沈岙也很可能是未定行輩,同一代人的譜名,并未嚴格用行輩統一取名,因而為后面的修譜引起分歧留下隱患。

          在同治年間以后的光緒乙巳年。瑞安華公后裔進行統一修譜,并對行第作出規定,沈岙在民國廿九年修譜時,根據其同治年間所修家譜,對行第規定的看法有異,另作安排,以至與鳳林橋金岙等地的行輩相差六代。如能看到沈岙同治譜,也許能了解代數差六代的起因。

          瑞安華公支系行第、人口、輩分情況

          泰伯公第101世起:作大振家聲 順時應挺秀 永世寶元貞

          沈岙:人口500多,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東山長巷:人口1800多,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霞林+上金:人口近100人,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鳳林橋大房:人口1200多,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鳳林橋二房:人口1200多,最高輩“家”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金岙:人口500多,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吳界山:人口900多,最高輩“聲”字輩,最小輩“秀”字輩。

          (二)隱公支系

          瑞安馬嶼順泰湯岙、村頭。祭公后裔在瑞安除華公支系和遠公支系外,還有湯岙和村頭的一支。祭公八世孫隱公(泰伯77世)字兆初,遷樂清華川。繁衍至泰伯94世一麟公,從樂清華川先遷到溫州狀元橋。一麟公五子止信公“居大日湯岙”,是大日湯岙始遷祖,遷移時間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一麟公4世孫文奇公,字清所,號澄浦,遷居“瑞邑四十七都村頭后片”,是村頭始遷之祖,遷移時間大約在乾隆年間。(另有一麟公長子居茶山后村;一麟公7世孫錫寶公遷平陽江南錢庫金家垟;)

          莆田祭公至湯岙村頭的世系傳承:

          70祭--71育--72要--73光繪--74應--75昉--76諤--77隱(兆初)--78復--79登--80潔--81行--82李--83盛--84易--85文遙--86餘光--87公堅--88安國--89訚--90元顯--91景義--92廷貎—93--麟(狀元橋始祖)--94止仁(茶山始祖)止信(湯岙始祖)--95仰--96文奇(村頭始祖)--97鳳--98子--99錫--100宗--101朝--102國--103伊。村頭、湯岙目前人口1000多,外遷有溫州、瑞安城關、礁石、飛雲等地。

          行  第

          泰伯公第100世起:宗朝國伊康,應思承正昌,丕大振家邦,維統開常華。

          目前最大“康”字輩,最小“丕”字輩。

          (三)遠公支系

              瑞安仙降梅林,馬嶼湖岙底、外三甲,安陽上望,莘塍南垟等地吳氏源于遠公派下。泰伯公第七十世:祭(824-907) 鎬三子,行十二、字孝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進鄉。生于唐穆宗長慶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寅時。大中三年己已應漕舉,授浙江主簿,懿宗咸通元年庚辰知工部屯田員外郎,僖宗乾符元年甲午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與王審知、翁承贊等三十六位士大夫入閩,收捕黃巢余黨,攜兄弟及家眷三十余人居候官。后因王審知割據閩八州之地,公不從逆,兄弟避地分居福、泉等處,公卜居莆田縣黃石水南錢坡。公卒于天佑四年丁卯十月十五日已時,享壽八十三歲。葬鼓樓山下林屋后坐甲向庚。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子二:侃、攢;三妣陳氏,封恭人,生子四:鳳、嗣、烈、育。鳳居漳浦,嗣歸固始善進鄉祖地看守祠墓,烈、育居莆田南錢坡。祭公后裔人丁興旺,宋朝中葉就支分十八房派。今莆田黃石分衍五十八支,(其后裔遷居廣東南雄分衍六房五十八支)。七十一世:育 祭六子。居錢坡。娶何氏,生子四:要、楚、勵、扶。

              七十二世:要 育長子,行六。生子四:歡、偃、光繪、如嵩。

              七十三世:偃 要次子。娶陳氏,生子一:香。

              七十四世:香 偃子。生子二:詡、翰。

              七十五世:翰 香次子。生子三:志寧、志實、志安。

              七十六世:志實 翰次子。生子三:仲孫、慶孫、寅孫。

              七十七世:慶孫 志實次子。生子三:煥章、師常、文用。

              七十八世:師常 慶孫次子。生子一:憲。

              七十九世:憲 師常子。生子一:簡。

              八十世:簡 憲子。生子一:遠。

              八十一世:遠 簡子,字遠纘、行五一,稱五一翁,約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錢坡,后徙遷浙東昆陽鏡川,為昆陽吳氏始祖。配林氏,合葬林家墓之原。生子一:寶。

              八十二世:寶 遠子,行六七。配章氏,合葬平陽一堡吳家山。生子一:壽。(按舊譜所稱,五一公自閩肇基于平之鏡川吳家埭,公佐乃父砍荊棘辟田疇、營廬筑道,克勤克儉、歷涉艱辛,創業垂統以貽)。

              八十三世:壽 寶子,行七五。配金氏。合葬吳家埭頭之原。生子一:如圭。

              八十四世:如圭 壽子,行廿三。配朱氏。生子四:大有、大同、大成、大懷,懷早卒。以長、次、三房為南、中、西三房。

              八十五世:大有、諱尹 如圭長子。

              八十六世:任 大有長子。配王氏。生子三:昕、曠、德。

              仲 尹次子。配章氏,生子二:儀鳳、附鳳。

              八十七世:昕 任長子。配石嶺施家灣施氏,生子二:起宗、起梓(紹叔曠嗣)女一,適莆山陳姓。

              儀鳳  仲長子。配河口張氏,生子一:思齊,女一:名千三娘適南山陳姓。

              附鳳  仲次子。配方氏,生子一:思恭,女一,適南湖薛姓。

              八十八世:起宗  昕長子。配道口林氏,生子四:駒、駙、驥(紹叔嗣)、驤。

              起梓 原名叔梓,曠子配鳳巢楊氏,生子一:麟兒,幼失水。以兄第三子驥承嗣。   

              思齊  儀鳳子。配錢家浦黃氏,生子一:元郎。

              思恭  字舜授,附鳳子。淳祐癸卯(1243)鄉魁,贈中憲大夫。配阮氏,合葬周家山。生子三:德澤、德潤、德源。

              八十九世:元郎 思齊子。

              德澤 思恭長子。遷平陽后浦底祖。

              德潤 思恭次子。元平陽州儒學教諭,葬周家山。

              德源 行萬十,思恭三子。配石嶺朱氏、側室秦氏,合葬周家山與教諭兄仝原。生子一:樸,女一:名五娘適郭岙周福一。

              九十世:樸(1296-1364)德源子,行長六、字德厚、號一碧。篤學貞義、好施善交,近遠覽之志。延祐間(1314-1319)因風水為患,自平陽鏡川遷瑞城南隅狀元里市心街創基址構舍宇置產業,為始遷瑞安之祖。生于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八月廿四日,卒于元惠宗至正廿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享壽六十九歲。元配黃岙許氏、次配周氏、側室陳氏,合葬瑞安集善鄉二十六都嶺南山(今陶山桐溪)。生子二:長敏、號為“貴房”,次天輿、號為“富房”,女一:號十一娘適平陽陶峰陶宗亮。

              九十一世:敏(1319-1384)樸長子,字均重、號貽庵。讀書好義、克振家聲。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己未八月十一日,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享壽六十六歲。元配陳氏、次配曹氏、側室顧氏,合葬嶺南先塋之原。

              生子二:應復、應觀,女二,長適平陽西門葉仲善,次適永嘉沈養性。

              天輿(1322-1387)樸次子,字均卿、號少碧。天性孝友、篤行敦倫。生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九月初九日,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十一月二十日,享壽六十六歲。配周氏、蔡氏,合葬本邑集善鄉二十六都嶺南山。生子一:應象。

              九十二世:應復(1359-1445)敏長子,字景初、號靜庵,鄉飲賓。仁恕沖澹,極孝友悌。有司賞以齒德賓禮鄉飲,復以高年承優詔,有絹、絮、酒、肉之賜。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九月廿七日,卒于明英宗正統十一年丙寅二月廿五日,享壽八十八歲。墓在本邑來暮鄉三十九都瑞安梅林嶺下(今仙降江溪)有墓志《梅林嶺下靜庵處士》,貢生周圓書行狀、翰林修撰周旋志銘、太常少卿黃養正書(見文譜)。配林氏,生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五月廿二日,卒于明洪武而十一年戊辰五月廿八日,享年廿八歲。繼配虞氏,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卒于明成祖永樂四年丙戌正月。他的二位安人林氏、虞氏,葬于梅林岙底。生子二:輿、輪(紹叔應觀嗣)。

              應觀 (1360-1418)敏次子,字景賓、號峴峰。讀書歷行,洪武間以茂才薦授江西撫州府照磨,升湖廣黃陂縣知縣,卒于官所,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十一日亥時,卒明永樂十六年戊戌五月廿五日,享壽五十九。因道遠不能歸葬,宣德初始由其侄確庵公遣二人遠涉數千里去黃陂扶柩與其弟輪偕還,并為營壙以窆。配蔣氏、繼配東氏,葬均仝墓。無子、以兄次子輪為嗣。女一,適隆平侯張信。

               應象天輿子,字鹿峰。才華超卓,詩書自適。配薛氏,墓與父仝原。生子三:輯(居瑞城西北隅殿巷祖)、轄(居瑞城后河街祖)、輓(遷居本邑九都上望為始祖)。

          九十三世:輿(1384-1447)應復長子,字民載、號確庵。幼警敏、負志氣、讀書鄉校,卓然異群輩,知識淵博。急公好義,鄉鄰有不平事,皆請決之。創祠堂、置祭田、續世譜,凡尊祖敬宗之事,必力為之。捐資修橋、鋪路、造陡門,積德行善;歲饑出谷、以石計者凡三百五十,朝廷詔有司立碑題其名。生于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卒于正統十三年丁卯,享壽六十四歲。配邑處士惟善之女王氏,側室金氏、鄭氏。葬來暮鄉梅林先隴之側。生子六:正室王氏生子二:長子祿、次子裡,女四,適宋勉、唐佇、周敏、包壘,皆士族;側室金氏生子二:三子禰、四子祚;側室鄭氏生子二:五子祐、六子禋。孫男十九:昱、晟、珍、曄、曙、星、鈺、寶、琮、珽、珊、埕、瑀、慶、璠、碧、瑩、彩、瓘,孫女四;曾孫男三:紹、鉅、純。十九孫和三曾孫。

              輓 字民正,應象三子。居城南狀元里。兄弟析灶后,設帳于九里潘家,因慕其賢以女妻之,家道日漸富裕,娶継室六都賈氏。明天順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瑪(今上望)為肇基始祖。葬十二都沙塘底土名下莊之原。生子四:長琰、次全、三璣、四瑾。

              九十四世:祿(1412-1489) 輿長子。生于明永樂十一年壬辰,卒于弘治三年己酉。墓在梅林。生子:曄。

          裡(1416-1464)輿次子,字仕表、號恒庵,行衍二十二。明處士,性剛直、循禮度,擇師教子、程督懇至。生于明永樂十五年丙申八月廿三日,卒于成化元年甲申九月二日。葬來暮鄉梅林祖隴之右。配陳氏。生子四:珍、鈺、珽、瑱,女二。孫男一,鉅。

              禰 輿三子。過繼弟為嗣。

          祚(1429-1515)輿四子,字仕德、號退叟、晚年更號東巖老逸。少嗜讀書,十五歲入縣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舉人,次年會試得乙榜。成化五年銓選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為官廉明公正、斷冤獄、修河道、賑饑荒,頗有政聲。在任七年,以微疾辭官還鄉,時年四十八。返鄉后因厭城南市心街舊宅喧雜,遂置地于東廓外豐湖之南、文峰之下【鳴珂里,后改名柏屏】營宅筑園。足不踏公門,惟以修先塋、建祠宇、嚴祭祀、續世譜,以報本睦族為事。公生于明宣德五年己酉三月十九日,卒于正德十年乙亥八月初四日,享壽八十七歲。葬來暮鄉梅林祖塋之側。配金氏、繼娶鐘氏俱先公而卒,側室楊氏。生子六:琮、珵,金氏出;瑩,楊氏出;瓘、珊、瑀,鐘氏出;女一。孫男十七:釴、錤、鏞、鏳、鏊、錋、鑑、鎧、鐥、鋹、鍖、鐩、銓、銘、鐳、鎮、铦。孫女七,曾孫男二:瀚、灝。

          【注:以上據《瑞安縣志稿》金石門卷、《吳祚公墓志銘》所載,其十七個孫子以及兩個曾孫分屬誰出?他的后裔現在哪里?具體情況尚有待尋找和查考?!?/p>

          祐 輿五子。(南陽譜載子嗣有誤)

              禋 輿六子。

              琰 輓長子,字仕玉號素庵。文房(長房)祖。

              全 輓次子,字仕順。行房(二房)祖。

              璣 輓三子,字仕榮。忠房(三房)祖。

              瑾 輓四子,字仕行。信房(四房既孫橋房)祖。(以上四房詳見《林西吳氏宗譜》)

              珵 祚次子。生子五:鋹、釴、會、錤、鏊。

              九十五世:曄 祿子生子一:絽。

              琮 祚三子。生子一:鏔。

              瑩 禰子。生子二:鵬、重熹。

              瓘 祚四子?!咀ⅲ耗详栕V載為祐長子,其載有誤】生子一:鐳。

          珊(1485-1540)祚五子,字弘節、號東崖遯叟。生于明成化廿二年乙已,卒于嘉靖廿年庚子十二月廿八日。葬馬岙北湖、合葬蔡安人之竁。配澌瀆陳氏,繼配大理寺寺副蔡鼎公之女蔡氏,側室李氏。生子五,女一。孫男九。

          【注:以上據《明故東崖吳府君墓志》所載增補】

              瑀 祚六子,居大隱廬。生子一:仲泰(又名基)。

              九十六世:鐥(1475-1506) 琮子,字旭仁、號育齋(莘塍南垟始遷祖)。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時,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時。墓在萬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娶阮氏,生子二:義勝,義宦,分為乾坤兩房。

              鎮 字公定、號虛白,珊四子,居城南市心里。明隆慶元年丙寅(1566)歲貢,次年以明經試禮部第一,授業北京國子監,奉旨監造鹵簿。工竣后于隆慶五年考選廣西思恩(今環江縣)知縣。立學教民,使壯、瑤等少數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結民心,捐俸資以充糧餉,深得百姓擁戴。朝廷出內幣白金十兩旌獎。并調任饒州淮王府任職,公謝絕而返故鄉。后思恩百姓為鎮公及惠安人張宓、晉江人肖騰鳳三人立祠豎碑,以志遺愛。配蔡氏,繼娶潘氏,生子一:汝寬。

          鋹 珵子,邑庠生。居鳴柯里(后更名柏屏),明隆慶四年(1569)主持第三次修撰宗譜。

              仲泰 又名基,瑀子。(據湖岙底譜,諱基,由瑞城遷居永安市梅林,傳四世至杰如公遷湖源竹園)生子二:煥、謙。

              絽 曄子,諱君烈、號梅峰。生于成化廿年癸卯(1483),卒失考。配本邑中埭徐氏,繼配曾氏。公妣合葬梅林黃坑底。公攜子于弘治年間由本邑城南遷徙三十九都梅林黃坑底之田莊。生子六,伯位、伯貴、伯祿、伯顯、伯爵、伯仕,分為禮、樂、財、御、書、數六房。

              注:絽公四世孫紀學移居瑞安城內,五世孫汝淮遷居平陽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孫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頭,八世孫錫昌遷居平陽一都步廊。(詳見《梅林吳氏宗譜》)

              九十七世:謙 仲泰次子。生子一:集賢。

              九十八世:集賢 謙子。生子三:子通、子杰、子儒(遷居馬嶼外三甲始祖)。

          九十九世:子杰 (1582-1652)集賢次子,諱杰如、字大財、一字成哲,號逸齋。生于明萬歷十年壬午(1582)三月廿五日。卒于清順治九年壬辰四月十三日午時。葬本地大磨山坐乾向巽。于明萬歷間自來暮鄉三十九都遷居三十六都湖源竹園為肇基始祖。(詳見湖岙底《吳氏宗譜》)。

          遠公支系 行第、輩分

          安陽上望行第(100世起)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殿宰定正   善積世彌彰   貽謀祖澤長

          字行:文學等顯達   端品兆嘉祥   傳經家聲振   克訓樹安常

          (目前族長“慶”字輩—最小“世”字輩)

          莘塍南垟行第(名行101世起)

          山龍浩君圣 文子元啟瑞 立慶普萬方 繼世維忠孝 榮華煥朝綱

          (目前族長“立”字輩--最小“維”字輩)

          仙降梅林行第(100世起)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衍永成昌   善積世源遠   詒謀祖澤長

          字行:汝道光錫王   正士步明康   良臣國之寶   欽恩得榮華

          (目前族長“永”字輩--最小“遠”字輩)

          馬嶼河岙底、外三甲行第(名行99世起)

          子玉叔士式 肇庭作賢邦 爾永承緒業

          萬里樹栗家 時衣朝紫相 季昆族綿長

          (目前族長“庭”字輩--最小“承”字輩)

          三、瑞安吳氏進公、又新公支系

          (一)琬公支系

              上灶吳氏肇基始祖琬公系泰伯九十世裔孫。于明洪武十八年由括蒼麗水徙居瑞安五都上灶,至今六百三十多年。開派鼻祖為唐神龍進士、三衢刺史吳進公,(琬公為進公第廿五世裔孫)?,F據清同治版《上灶吳氏宗譜》和遂昌、仙居、浦城 等地《吳氏宗譜》整理成本世系如下:【為壓縮篇幅,從一世泰伯至六十世祖宗僅錄世序名諱】  

              1世開氏始祖泰伯、傳氏始祖仲雍--2季簡--3叔達--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鳩夷--8余橋疑吾--9柯盧--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處--14轉--15頗高--16句卑--17去齊--18壽夢--19季札--20征生--21啟蕃--22詡--23售--24彌庸--25句余--26蹶由--27申--28芮--29淺--30信--31廣志--32千秋--33衍陵--34全--35隆--36復興--37章--38漢--39武--40明詧--41谷--42域--43匡--44尊--45弘--46質--47應--48康--49堅--50驤--51隱之、延之--52叔山--53寬--54同--55琮--56然--57志蹇--58定--59實--60居……

              六十一世 唐 居子。銀青光祿大夫。娶李氏,生子一:璟。     

              六十二世 璟(公元535-606)唐子,又名景。生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年)己酉,官至兵部郎中、銀光青祿大夫。卒于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享壽七十二歲。娶彭氏,生子三:洪、學、榮。

              六十三世 洪 (559-625)景長子,字仕洪。生于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已卯。隋文帝開皇六年(586)丙午位列六卿。致仕后遷居鄱陽樂平里。卒于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享壽六十七歲,葬樂平里。娶王氏,生子二:昂、保。

              六十四世 昂 (589-659)洪長子。生于隋開皇九年己酉。隋大業六年(610)庚午科進士。卒唐高宗顯慶四年己未,享壽七十一歲,葬樂平里。娶鄭氏,生子一:胄。

              六十五世 胄 (622-681)昂子。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丁卯進士,授太常博士。由鄱陽樂平里徙居山陰和樂村。卒高宗開耀元年辛已,享年六十歲。娶夏氏,生子一:進。

              六十六世 進 (658-728)胄子,字晉卿、號達庵,行忠一。生于唐高宗顯慶三年戊午。由山陰和樂村遷居杭州新宮橋。舉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乙已進士,歷官柯城(今衢州)刺史。以五馬之榮由三衢徙居遂昌北鄉馬埠,(蓋其時馬埠尚隸屬三衢管轄),為延陵郡遂昌始祖。卒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戊辰,壽七十一歲。娶徐氏,生子二:巒、壘。

              六十七世 巒(677-734) 進次子,字傅巖,號蒼山、行孝一。生于唐高宗鳳儀二年丁丑,卒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甲戌,享年五十八歲。娶章氏,生子三:長龍襲,字世封、行安一,(其后裔在遂昌王貴、繞溪、樓坪、山后、山前村等處);次龍庫,字元亨,(其后裔一支為平陽既又新公支派、另一支為福建浦城翔公支派);【注:翥公乃翔長兄,庫村畦公與慶元疇公亦是進公后裔,翥公三弟徙居濠州為宣城始祖】幼龍裝(莊)。

              六十八世 龍裝(700-760)巒次子,又名莊、字元振。生于武周久視元年庚子,卒于唐肅宗上元元年庚子,享壽六十一歲。娶張氏,生子一:崇政。

              六十九世 崇政 (718-782)龍裝子,字慶基。生于唐玄宗開元六年戊午,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丁酉舉人。卒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享壽六十五。娶王氏,生子一:連。

              七十世 連 (739-810)崇政子,字幼安。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己卯,卒于唐憲宗元和五年庚寅,享壽七十二歲。娶王氏,生子一:偉(馬埠譜載生子二,嵩、章)。

              七十一世 偉(章)(759-825)連次子。生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己亥,卒于唐敬宗寶歷元年乙已,享壽六十七歲。娶趙氏,生子二:尚珣(據遂昌石練譜序載:公于唐寶歷元年徙居武義五圣堂,為開基祖。據武義宣陽譜載:公仕婺,繼娶武義徐氏夫人、乃遷居杳渠、復遷五圣堂)、尚球(馬埠譜名為尚瑜)。

              七十二世 尚球(尚瑜、馬埠譜)(782-853)偉次子,字宗玉。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丁未進士。仕著作郎。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享壽七十二歲。墓在吳基山。娶林氏,生子四:景安、景寧、景守、景盈。

              七十三世 景盈 (817-881)尚球幼子,字敦實。生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丁酉,卒唐中和元年辛丑,享壽六十五。娶李氏,生子六:漢杰、方軫、石慶、什敦、叔干、麾。

              七十四世 石慶 (851-906)景盈三子,字臨運。以子貴贈銀青光祿大夫。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卒于唐哀宗天佑三年丙寅,享年五十六歲。娶孫氏,生子三:長全智、次全道(官至右諫議大夫,仍居遂昌)、幼全義?!?注:自泰伯六十六世孫吳進公遷徙遂昌縣馬埠,分衍至其幼孫龍莊派下直至第九世,均生于遂昌、居遂昌、葬遂昌】

              七十五世 全智 (873-950)石慶長子,字詰可、號如愚。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已九月。祖居遂昌馬埠村,因唐末不寧,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己未徙遷樂安縣(今仙居)下礫村,號其宅曰“厚仁”,時年二十七歲。為仙居吳氏肇基始祖。舉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戊辰進士第(《仙居縣志》載為仙居第一位進士),歷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舊誥命屢遭兵火無存、唯有梁貞明二年丁丑敕牒載于《世錄》)。后漢乾祐三年庚戌卒于正寢,享壽七十八歲。原葬下礫居第旁,后于明英宗天順八年甲申六月初二日遷葬下東山西麓顏婆墓之上(今田市鎮)。娶陳氏,生子一:陳。

              七十六世 陳 (903-949)全智子,字祖虞,行九。生于唐昭宗天復三年癸亥。幼習文、壯習武、仕后晉,天復元年(936)丙申由右科官至副將。后漢乾祐二年己酉與后周郭威交戰時陣亡,終年四十七歲。當年敕牒表公忠義,載于邑誌。卒葬下東山西麓。娶張氏,生子二:發、勝(居下礫)。

              七十七世 發 (925-990)陳長子,字必昌、行五。居上礫。生于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博古通今,樂與賢者游。卒于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享壽六十六歲。葬里中后橋頭之東,庵號“追遠”,墓首各立石碑、附九世五知府于后,后碑被毀。(1998年,遷葬下東山)。娶鮑氏,生子一:福。

              七十八世 福 (945-1025)發子,字次壽,行九。生于后晉開運二年乙已,卒于宋仁宗天圣三年乙丑,享壽八十一歲。公為人樂善好施、,信義著于鄉里。娶應氏、裘氏,均早亡未育;六十一歲娶顏氏,生子:奉。據《一統志》 、《郡邑志》記載:“有閩中顏姓巨商以千金寄公家,久去不返,公為之運作、倍獲其利。后商來,將竭本利歸還,商固不受;相與決之官,郡使中分其利、公固不取,俱將其利捐于天寧寺。時公未有子,顏商感公之信義、以妹妻之,而已生奉”。公妣合葬在東山西麓。生子一:奉。

              七十九世 奉 (1006-1078)福子,號敬亭,行二十三。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丙午。公積善行德、皇祐年間大旱,以己資并率眾濟活者不可勝數,事見刻石。(清康熙間《縣志》贊其為“綽有乃父風”)。卒于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享壽七十三歲。娶陳氏,生子四:皓(上宅派吳橋祖)、經(中宅派東州祖)、設(下宅派厚仁祖)、緯(出繼西柳柳氏)。繼娶裘氏。公妣合葬下東山西麓。

              八十世 設 (1038-1105)奉三子,字肅之,行五。生于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卒于宋徽宗崇寧四年乙酉,享壽六十八歲。葬東山西麓(1997年遷葬永安溪北天萬坆)。公喜讀書、精于《易》。娶鄭氏,生子二:懷(早世)、允昭。

              八十一世 允昭(1061-1121)設次子,字晉卿,行十五。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辛丑正月二十日。公天資忠厚,樂善好施、逢饑歲必發糧濟貧。與從兄延師開館教五子十三孫皆登科第,聲振仙邑,縣尹請于郡,以”折桂坊”易其里,名額“延陵望族”。贈武略大夫。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初二日卒于正寢,享壽六十一歲。葬小坑元庵。左朝散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斐撰墓銘。(后于1997年冬至日遷葬永安溪北九龍山天萬坆)。娶王氏,有善行、贈夫人,卒葬追遠。繼娶鮑氏,贈安人,卒葬官嶺。王氏生子六:師錫(字堯臣)、師禹(字舜臣)、梵珠(出家為僧)、師南(字唐臣)、師孟(字鄒臣)、師旦(字周臣)。不數十年間、三十八曾孫相繼登科,仕宦為盛。

              八十二世 師南 允昭四子,字唐臣。以子貴贈武顯郎、累贈武節大夫。娶朱氏、繼娶劉氏、高氏,生子三:藹(仕武節郎、主管臺州崇道觀)、蒙、艾。

              八十三世 艾(1157-1213)師南三子。字耆可。生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丁丑八月二十日。居田頭(今仙居縣田市鎮)。卒于宋寧宗嘉定六年,享年五十七歲。娶蔣氏,生子三:惠、杰、溁。(杰子彥荊,入贅溫州樂清潘家,為樂清支始祖)

              八十四世 溁 (1194-1269)艾幼子,諱金明、字肇鑒、號乎叟,行二十八。生于宋光宗紹熙五年甲寅二月初二日辰時。居仙居田頭厚仁里。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壬寅,棄官宦游;隱居東嘉(今永嘉)西溪厚渠龍井窟,耕讀傳家、習武自娛。為厚渠肇基始祖和武術始祖。贈武節大夫。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己已七月十一日戌時,享壽七十六歲。娶陳氏(1196-1265)生于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五月二十三未時,卒于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正月十九日子時。公妣合葬大田頭下園后坎。生子二:志遠、志端。

              八十五世 志端 溁次子,字守求。生于宋寧宗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徙居麗水縣。娶高氏,生子一:憲卿。

              八十六世 憲卿 志端子。字安國。娶王氏,生子二:選、逵。

              八十七世 選 憲卿長子。生于宋端宗景炎二年丁丑(1277)九月十二日已時。娶池氏,生子一:貞。

              八十八世 貞 選子。娶錢氏,生子三:橋、村、樞。

              八十九世 橋 貞長子。娶王氏,生子一:琬。

          九十世 琬 (1359-1443)橋子。號玉泉。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六月初八申時。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己亥自麗水縣徙遷瑞安五都上灶,時年二十七歲;為上灶肇基始祖。卒于明英宗正統八年癸亥八月十四日午時,享壽八十五。娶張氏,生子一:景衢,號云亭。

          塘下上灶概況

              上灶先祖播遷概況:

              開派始祖諱進(658-728年)字晉卿,胄公子,泰伯六十六世孫,居山陰和樂村。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乙巳進士,官柯城(今衢州)刺史。致仕后卜居遂昌縣馬埠里,為延陵郡遂昌始祖。至其十世孫全智公(石慶公長子),因避唐末朱溫之亂,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自遂昌遷徙仙居縣下礫村,為仙居吳氏開基始祖。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戊辰進士,歷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全智公十世孫溁公(又名金明),攜長子志遠、次子志端,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自仙居田頭遷徙永嘉縣西溪厚渠(今甌渠),為甌渠始祖;次子志端公則遷居麗水縣,歷六世至琬公于明洪武十八年遷徙瑞安五都上灶。傳至九世,衍分七房;德皆公孟房祖、德誠公仲房祖、德信公季房祖、德澤公日房祖、德澄公月房祖、德涓公星房祖,德溥公、德渡公、德濟公均遷居場橋、為場橋房祖,(日房祖德澤公于明萬歷年間遷居平陽縣藍田高園,日房十二世祖朝啓公,于清康熙年間從藍田高園遷居平陽蔡家垟,至今繁衍后裔約二百多人;場橋房繁衍后裔約三百多人)。另有各房個別子孫近幾十年中,先后散居臺灣、上海、杭州、溫州、瑞安及周邊等地。

          上灶《吳氏宗譜>于明朝萬歷二十八年由九世祖德皆公肇修,至今已修撰十次。

          上灶吳氏宗祠始建于清順治年間,計二進五間,坐東朝西。一九九二年重建二進五間帶兩廊,坐西朝東。二零一二年不慎毀于火燭。二零一四年合族籌劃捐資,在原址重建三間四層大開間框架結構、約1600平方的宗祠,坐西朝東。(至今尚未完工、正在建設和裝修中)。

          上灶行第、輩分(102世起)

          世國大家 作善有慶 挺秀永康 甯靖致治 守正安邦 通明顯達 富裕榮華

          最高輩“作”字輩,最小輩“挺”字輩。

          (二)又新公支系

          吳進公在瑞安的另一支派是又新公支派。又新公廿一世孫思喬公自平陽仙口徙居瑞安吳角州為肇基始祖。廿五世孫萬清公遷飛云閣巷。

          (六十六世以上及進公、巒公事略見“進公——碗公世系” )

              六十六世 進 (658-728)

              六十七世 巒(677-734)生子三:長龍襲,次龍庫,字元亨;幼龍裝。

              六十八世 龍庫 巒次子,字元亨。生子一:昌裔。

              六十九世 昌裔 龍庫子,字慶宗。生子一:璇。

              七十世 璇 昌裔子,字齊政、行九。唐開元乙卯進士。娶李氏,生子三:長翥、字文羽,居山陰和樂村,為本支祖;次翱,徙居南浦為浦城始祖;三翔,為宣城始祖。

              七十一世 翥 璇長子,字文羽。公志高節,宣宗時為觀察使召署吏部、不應。娶鄭氏,繼娶尉遲氏,生子五:長侃、次佖、三俁、四佇、五仲。

              七十二世 仲 翥五子,諱融、字子華。生子三:仕(少?。?、少邽、文質。

              七十三世 仕 仲長子,諱天任、又名少隆。生三子:長永清、次永源、三永澄,俱登進士第。

              七十四世 永清 仕長子,唐進士。卒葬金山。生子一:又新。

              七十五世 又新 永清子,字湯臣、號商銘,生861年。唐僖宗乾符年間進士,原居閩之赤岸。后唐(924-934)授橫陽縣令,徙居邑之北門。卒葬仙口神山寺后。為平陽吳氏始祖。又新公到吳角洲的傳承見下: 

          75又新--76太熾--77釗--78廷旭--79仁杰--80源灝--81詵--82珦--83舜俞--84蘊古--85昌--86持正--87遠--88復心--89克全—90&#13434;--91澄--92應穎--93明德--94賢(啟齊)--95待(思喬,遷吳角洲始祖)--96乾--97以--98百公--99百零公--100思--101德--102光--103元--104廷--105大--106正……

          飛云吳角洲行第、輩分(99世起)

          思德光元廷 大正月永建 煥同昌日廣 立體乃長成

          松柏青秀茂 玉樹慶安康 存家培禮義 世澤定興邦

          最高輩“永”字輩,最小輩“廣”字輩

          又新公到飛云閣巷傳承如下:

          75又新--76太熾--77釗--78廷旭--79仁杰--80源灝--81詵--82珦--83舜俞--84蘊古--85昌--86持正--87智選--88良--89國鐃--90源文--91超厥--92茂后--93馨棋--94考祥--95九七公--96九八公--97九九公--98考--99萬清公(遷閣巷始祖)--100君--101廷--102應--103有--104元--105得--106作--107昌--108宗--109錦……

          飛云閣巷行第、輩分(99世起)

          萬君廷應有 元得作昌宗 錦高來丕立 富貴永長隆

          最高輩“錦”字輩,最小輩“丕”字輩

          四、瑞安吳氏穟公支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簡—叔達—周章—熊遂—柯相—疆鳩夷—余橋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句卑—去齊—壽夢—季札………

          19季札、20征生、21啟蕃、22詡、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復興、37章、38漢、39成、40旦、41如勝、42允承、43偳、44熊慶、45康年、46英延、47之則、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雋、53豫、54戢、55薈、56琨、57襄、58洵文、59騣、60盾、61奎、62承休、63若遠、64世偉、65佐、66可博、67、舜詡、68穟、69曠、70玲、71安、72允…

          (一)允公支系

          瑞安陶山固前、山根、三甲,湖嶺雅瑤、巖下、松坦,新垟、岙底角,馬嶼丁岙等地吳姓都同出允公支派,其發源地是固前。譜載允公“避王曦之亂”從福建遷來。為確定遷徙時間,有必要對“王曦之亂”作一番研究。

          唐朝末年,皇室式微,群雄并起。壽縣人王緒起兵攻入固始,招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入伙。三兄弟隨王緒攻入福建,發動兵變擒囚王緒,王緒自殺。王潮攻占泉州,被封為泉州刺史。王潮死后由王審知繼承。公元909年,后梁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主政期間,與民生養休息,興利除弊,福建得以很大發展。王審知死后,長子王延翰繼位,驕橫淫奢,不久即被其弟王延均推翻。王延均于公元932年正式稱帝,建立閩國。但也是荒淫殘暴之輩,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繼鵬所殺。王繼鵬仍然沒有改變壞作風。被叔叔王曦捕殺。王曦是王審知第七個兒子,奪得政權后依然腐敗依舊。公元944年又被王審知的十三子王延政殺掉了。后來王延政被后唐所攻陷,閩國滅亡。

          王審知的兒孫自相殘殺,翻來覆去,稱為“王曦之亂”。他被推翻是在公元944年。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是王曦上臺那一年。允公正是在這段時間遷居瑞安。

          根據譜序“允公避亂自閩赤岸遷居安固集善三十都黃山,數世后遷固社”安固即瑞安古稱。允公后裔從固社遷居各處,雖各自立譜,但均認固社為祖地。各地家譜記載允公生二子,唯獨固前譜記載允公生六子。其在瑞安的后裔均出自五子和六子。固前至今分為五房和六房,而無大房至四房,原因即出于此。而遷居各地之后裔,或出于對祖譜缺乏了解,或貪圖方便省略他們認為無關的先祖成員,才產生允公只有二子的記載。

          固前也稱固社,其譜中記載允公六子為“老大、老二、萬、事、亨伍、通六”老大老二無其他記載,老三萬公,記載“同四弟居大廊殿”。老四僅記一“乏”字,可見其無后。據分析,允公長子和次子應該留在祖地,而允公遷居瑞安之前,應該在別地有過停留,三子與四子留居大廊殿。來瑞安僅帶年幼的五子和六子。

          據家譜中允公生平記載,“字從信,號小乙,天福年間避王曦亂復於閩之漳州赤岸來遷溫郡瑞邑”,天福是五代后晉石敬塘和石重貴的年號,起訖于公元936至944年。又載“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即公元878年。按允公于天福初年來瑞,亦已經年近六旬。

          根據家譜上的記載,確定探求允公之上譜源的方向,一是根據其生年,大致在泰伯71代至73代間,二是根據“避王曦亂”記載,祖源應當在閩中一帶,不會在閩北霞浦(古稱赤岸),而赤岸只是其中轉碼頭。

          據《中華吳氏大統宗譜》,南平穟公派下有允之公,生二子。其下無記載。允之公屬泰伯72世,年代世系符合。地處閩中,地域符合。與瑞安允公具有高度相符性。故決定允公接穟公南平南山派之下,以了卻瑞安允公派下眾多宗親的尋宗接祖的愿望。

          南平穟公的歷史傳承要從泰伯第六十六世孫可博公說起,從泰伯到可博的傳承見前。史載可博公“十二歲能文,稱圣童,唐天寶十年登李巨卿榜進士第。補翰林院宏文館校書,兼監修國史。肅宗朝累官至尚書左仆射、太子太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銀青光祿大夫。卒贈渤??す?,謚文哲,葬硤石縣西十里。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于彰為其題墓誌,生二子:舜咨、舜詡”。其長子舜咨是翥公之父,是泰順庫村畦公的祖先。次子舜詡,則是穟公的父親。

          舜詡公共有五子,稀公、穗公、穟公、穫公、程公。穟公是三子。

          穟公和其父舜詡公原來居住在河南固始,穟公號子文,字懋質,官居刑部侍郎,贈兵部尚書左大丞。穟公生三子,曠公、卓公和浚公。次子吳卓公,從山東金鄉縣令調任福建長汀縣令。時值黃巢起兵,中原大亂。穟公為避戰亂,帶領家人來閩投奔卓公。遷洪塘,家居侯官虎江之左。這里所說的洪塘即現今的福州,侯官虎江即現今福州對面的五虎山下。

          穟公的長子曠公,亦生三子,即玲公、珮公和珣公。這個珣公武藝高強,穟公帶領家人赴閩投奔卓公時并未跟隨。而是留在家鄉統領一支由家族兵丁組成的千余人隊伍,與王潮、王審知兄弟相善。時有汀州匪人葛,圍打汀州,珣公遂與王潮兄弟入閩救父兄之難。珣與葛戰,兩箭斃葛,人稱雙箭大王。后王審知主閩,對既出身官宦,又勇猛過人的吳姓家族處處提防。吳曠和吳卓等人為消除王審知的戒心,決定隱居不仕。于是來到南平橘溪,“殳草萊,驅狐貍,辟荊棘,開田建屋”,在南平南山定居下來。

          吳曠長子玲公,唐進士,鎮州長史,銀青光祿大夫。是南山長史派始祖。生四子:究、安、康、寧。其中次子安公,生七子:元、鐸、允之、紹、章、仕廉、追昌。

          南山譜載:允之公生兩子:拾得、養。拾得失詳,養生一子葵,葵失詳??梢娫手谀仙缴B二子后外出,顛沛流離,最后到瑞安定居下來。

          允之公是穟公第五世孫。在第六世第七世中,家譜中記載失詳的有近二十余人??梢姰敃r時局不穩,戰亂紛紛,族人四散,各自奔命。

          2016年8月5日,瑞吳代表一行八人在秘書長吳義者帶領下,第二次赴福建尋找祖源,先到莆田,和當地宗親商討查找遠公祖源事宜。后托其與南平宗親聯系,南平宗親聞訊后高度重視。安排相關人員接待,在查閱了我們帶過去的允公資料及固前家譜后。認為與南山譜中允之公高度吻合。帶我們去南山祖地。在南山我們參觀了正在建造中的吳氏祠堂和吳卓公陵墓。這次的認祖歸宗過程卓有成效。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站,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做一點貢獻。所發表的作品均來自網友個人原創作品或轉貼自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發布,請來信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所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等所用?!卮寺暶?!

          相關內容

          留言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留言,趕緊來搶沙發吧~

          個人文集


          吳義者文集

          公眾號

          国产成人三级网址在线看
          <wbr id="vmsq9"><ins id="vmsq9"><table id="vmsq9"></table></ins></wbr>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ins id="vmsq9"></ins></video>
            <track id="vmsq9"></track>
                <wbr id="vmsq9"><ins id="vmsq9"></ins></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