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 麻哈州平定司(今麻江縣)。任平定司第一任土司長官,武德將軍。為平定司、下司吳姓開基祖。
一、土司起源 土司文化:
源起于宋,雛形于元,形成鼎盛于明,發展衰落于清,是封建時期蠻族文化與漢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制度形態,是元、明、清三朝在中國西南地區實施的地方民族治理的產物,也是民族自治的原始版本和先河。中央王權對地方土司的原則:
一是土司無俸祿,朝廷賜予土地,土司雇傭土民佃耕;
二是土司接受朝廷奉旨征調,須如期而至;
三是土司按期按量朝貢、按時請襲。否則都將受到朝廷的追究并處罰?!爸揖?、“衛民守土”是歷代土司為官的宗旨。土司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當前提倡正能量、祖國統一的價值觀是吻合的。在2015年7月4日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打包組成的“中國土司文化遺產”申遺項目獲得了21個評審國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繼京杭大運河之后第48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申遺,這些年中國土司文化的研究漸漸熱了,從過去的‘隱學’變成‘顯學’,并成為中國旅游景點打造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平定土司文化資源和研究現狀
土司的署衙、牌坊、園林、印鑒、兵符、碑刻、字匾、楹聯、宗譜、壁畫、雕刻等遺存,都是土司文化的物質載體。
平定土司文化的載體,隨著清朝末期土司制度在平定地區的終結,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平定土司的相關建筑物由于年代久遠,目前僅剩下遺址的三間正房和(平定長官司)頸印一枚(銅質)和土司后人,以及相對完整的文獻記載。經過調研,目前平定司有土司墓六處從吳士爵至末代土司吳壽康,土司衙署一處,土司營寨遺址多處。平定土司文化的形成,根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期司署曾置于甕包(袍)“蠻夷長官司”,(“蠻夷”為皇室對外族的貶稱),司署設于甕包(袍)明沿元制,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改置平定長官司,長官俗稱土司爺,司署設于平定。平越今(福泉)明洪武八年(1375),改平越長官司為平越安撫司,隸屬播州宣慰司,“平越”之名即始于此。洪武十五年(1382),今福泉一帶設置平越衛,平越衛設衛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置平定長官司,隸屬平越衛,弘治七年(1494)改屬平定州。()
監正公后裔-吳忠,奉旨任哈麻(今麻江)平定蠻夷長官司長官,為麻江縣下司、宣威鎮平定開基祖。平定長官要從明洪武十年(1377年)說起:
湖廣靖州遠口吳盛—八郎—監正公次子吳忠由黃平縣遷麻邑,因隨明太祖南征有功,授予“武德將軍”稱號,被皇上封任為平定長官司要職,設置“縣位”地名叫麻邑。是當時平越衛時領楊義、麻哈、平定、清平、樂坪5所3站72屯中的一所指揮使司。在當時平定長官司設置有軍政機構,征有四川、云南、貴州、等省的共七十二名官兵(良子軍)到平定保衛,并建有軍事基地,設置有3大營,一個軍事關卡。有枧窯沖大營,大河浜(榜)大營,大壩沖大營,滴水巖設軍事關卡,并安置有大炮一門,除此之外,行政機構有左臣、右相司法機構,還設有后勤軍熙,皇上分授公田150公頃,有皇案田、橋田、里喇田、燒香田、廟田,還設有賓奠理事,末代吳治國長官司為了紀念戰死的將士,打立一面高6尺寬3尺的紀念碑,把戰死的將士名字刻在碑上,將士遺體安葬枧窯沖,叫良子墳。平定吳氏長官司在貴州土司制度上經濟建設和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地位。由于歷史原因,吳氏家譜中有十輩祖文獻遺失,從吳氏十三世祖吳士爵土司起至末代土司吳壽康,幾代人為朝廷鞠躬盡瘁,戰死疆場。吳士爵之子吳懋勳在乾隆年間被授封“武德將軍”為正五品官(有碑記)。曾孫吳光緒備封武信郎為正六品官(有碑記),吳光緒之子吳政逹曾在清朝嘉慶年間任廣州番禺縣令年任五十(有碑記,有文獻)史有記載。吳氏繼任為世襲土司,在平定建土司署及衙門。到1898年清朝廷對平定吳氏土司實施“改土歸流”,吳氏土司在麻哈州南部實施統治500多年。綜上所述,麻哈州歷史上存在過兩個土司的統治(平定長官司和樂平長官司),歷史較長,背景復雜,文化多元,對及周邊地區的歷史進程和文化發展形成深遠影響?,F將平定土司文化相關元素進行挖掘、整合、恢復,重建土司衙署,不但對平定土司歷史傳承、保護、研究有極大意義,也對新近提出的發展旅游有重要價值。土司文化的文史材料也極為證明平定土司文化的輝煌歷史,如今的下司古鎮早在明清時期就隸屬平定長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處平定下游而得名,故稱下司,平定司少為人知,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
三、平定土司建筑概況和傳統文化節日
土司衙以前在現在魏國榮住宅門口設有一個大城門門樓,是一條至東向西的必要通道。上去白果樹(現在文治中門口)有一個小門樓,門口上去有三十三屯梯子坎,全部是麻條石筑成。順著大門樓進入土司衙有一個小門樓(衙門),衙門下來有10多步梯坎,全部是方形麻條石筑成,其中最長的麻條石有5尺多長,衙門進去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四面筑兩米多高的城墻,院壩鋪著大方石(現在還保留),正房為長五間,兩側為廂房,地基和院坎都是麻條石筑成,由于年代久遠,其中正房兩間和兩側廂房毀壞,現在只保留3間正房,還有各種土司審判刑具(枷鎖腳鐐)都消失,現如今還完好保留土司爺辦理事務和審判案件用的印章,印章為銅質刻有篆體“平定長官司”滿清文的字樣,在當時麻哈州唯一一枚銅質的土司大印,其他土司均為木大印。據說:在麻哈州土司制度上,唯有平定司衙署具有審判犯人和定案的權利,麻哈州上下的犯人都鞭押到平定司來受審,在當時是一所給予百姓長治久安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穩定的衙暑。除了土司衙暑之外,在現在(艾林中住宅)建有一座7字式長五間的城隍廟,有兩間廂房成四角倒水式,院內供奉著大佛像和捍衛土司雇傭兵的靈位,還專門請有一位姓龍的老人(龍庭賢)守廟,早晚焚香秉燭,敲經念佛,一年四季香燭不斷,廟內有一面高四尺八寬兩尺八碑刻,是一面功德碑,碑記上刻有老一代人為平定司修善姓名,和土司制度等,其中碑記上清楚刻有平定正堂長官司吳治國名諱,吳治國土司官墓葬于平定司娃坡將軍石旁。在平定司對面虎場(王家和)家宅基地背后設有一所吳氏祠堂,三廂式建筑,從外到里經過三道門,一道和二道為通道走廊,最后一道用途專門供奉吳氏土司族人名諱,主要有四個吳氏祖人,吳士爵、吳懋勳、吳光緒、吳政逹的靈位。專門請有一個尼姑(孫氏)看守祠堂,一年香燭不斷。到了“土改歸流”之后這些古老建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撤除,隨著村莊的建設,這一批古建筑和各種土司、壁畫、字匾、雕刻、楹聯、碑刻、漸漸的消失。除此之外,在當時(清朝年間)吳氏土司為了防御外來敵人入侵,專門在卡邊(今滴水巖上面)在此處設城墻,城墻高6尺寬3尺,上面安裝有幾門大土炮、當時土炮是用紅青杠樹將樹內挖空,用鐵皮和鐵絲箍緊,用樹漆將其涂黑,然后在對尾巴(貓山頂)設擂石區,對面甲棚坡設哨衛堡,如有外來侵敵哨衛兵就吹響牛角,以牛角為號,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據說曾經有壩芒土匪頭王子良,準備來搶劫平定司,來到龍塘腳(屬甕袍)聽說平定設有城卡有大槍(土炮),嚇得落荒而逃。從此平定司在也沒有外敵入侵。(古城墻在早年已被撤除)
平定土司衙暑除了這些硬件設施和建筑外,本地方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節日,平定司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居地,有苗族、瑤族、布依族、仫佬族等10幾個少數民族。每逢佳節大年正月初二,在平定司大寨如期舉行隆重的土司文化節,活動為期3天,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祭祖活動、抬土司姥爺視察民情、土司審案、放河燈、唱花燈、對山歌、現代廣場舞、書畫,武術表演等很多民間活動。除文化節外,就是本地方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架橋節、三月初三姊妹節、四月初八花飯節,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舟節,在如今下司一帶每逢端午節,都會上演精彩的龍舟比賽,如今發展成為國際賽事)、五月二十八求雨節(龍山一帶很隆重抬菩薩游街祈禱風調雨順),六月初六龍臺頭曬龍袍,七月十三(鬼節)本地方俗稱七月半,七月半是一個重大節日,本地方老人有著年小月半大的說法。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吃稻花魚(年年有余),稻花魚是這一晚的主打菜,晚飯后,給孩子們插香瓜,祈求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健康成長,這晚還有一個特有意思的節目,放“七姑娘”(招魂)一幫婦女主持,蓋幃搭在一女人頭上,兩個女人用簸箕對這蓋幃女人扇風,節目挺有意思的,這里就不做介紹了。之后,八月十五(舉國同慶的中秋佳節,吃月餅,打糍粑,家人團聚)、九月重陽(老年節)、在本地每逢重陽節,都為老人們準備一些娛樂活動,十月頭個兔(仫佬年),這一天是甲棚仫佬族人民的節日,平定司仫佬族人民主要來自西邊的基東、甕袍、仫佬族之鄉。甲棚仫佬村寨這一天就過年了,打糍粑,殺豬宰羊,美味佳肴、熱鬧非凡?;鶘|和甕袍還舉行重大的活動歡慶節日。到冬月頭個虎(瑤年稱瑤家革冬),就是瑤族人民在這一天過年了,平定司瑤族人都來自瑤鄉河壩,在這一天,平定司瑤家人也同瑤鄉人民過大年,打糍粑,殺豬宰羊,美味佳肴,河壩瑤鄉還舉行重大活動歡慶節日。最后到了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爺,臘月三十舉國同慶過大年,打糍粑,殺豬宰羊,什么好吃的在這一晚全部上齊,美味佳肴,一家老小團聚一起。家家戶戶燈火輝煌,鞭炮齊鳴歡歡喜喜慶祝盛大的節日。
四、平定土司衙署的重建規劃和旅游打造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需求的發展,以及黔東南社會轉型、對土司文化的研究開發旅游業的實際情況,針對平定土司文化研究和投資重建平定土司衙署,具有了重要意義和價值。土司衙署,是土司文化最重要的物質載體,是土司制度最直接的形制再現。衙,是土司辦公、審訊的地方;署,是土司居住的行政機構。平定土司營頭目前遺址的規?;颈3?,當年土司衙署的部分文物殘件有所遺留。平定土司衙署的重建,最佳位置可以選在舊衙鄭家屋基土司衙門遺址處,此處位居平定寨子營頭核心區域,原有的門樓建筑已經拆除,現如今都有建筑房屋,從土司衙署、文化街、營頭、白果樹,領崗,獅子坡沿線打造一條石板步行街,把平定本土的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規劃在這條街上,打造成平定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旅游的景點,配合娃坡高山風景山地旅游線路,大岙設置城門關卡,娃坡建設廟堂供奉送子觀音,滴水巖一代沿著水洞邊至亮天洞,打造竹林濕地。提升平定土司神秘旅游的檔次和品位。
描述平定秀麗風光和記述人杰地靈的一首詩賦:
平定背后椅子坡,
好山好水好江河。
左金龍來右白虎,
星宿月亮盤梭羅。
獅子五虎在游戲,
威振萬里壯山河。
文官武將朝朝有,
保家衛國貢獻多。
—黃啟貴先生執筆
平定司地形有詩云:
燕鶴含書順江流,
雙腳登開雙葫盧。
兩個貴人又來顧。
兩源小溪向東留。
獅子招頭立正象,
鴛飛鳥樂百花香,
但古移風名勝地,
名虎其固兆文祥。
平定司地形有詩云二:
大將點兵望娃坡,
虎山腳下養金鵝。
兌角坡頭似大印,
馬鞍備蹬待民戈。
九九重坡如士卒,
一位逃兵欲過河。
魚躍蝦涌成群浪,
漁翁將擼撥清波。
駝背彎腰靠椅子,
頂峰圣水鎮邪魔。
一夫當關莫來闖,
飛龍鉆地出陰河。
四山圍繞像盆地,
人杰地靈仲才多。
—艾任金先生執筆
黔東南是貴州的聚寶盆,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黔東南就是以大生態的發展路線走綠色環保道路,把過去的歷史文化保留傳承,加上少數民族豐富傳統文化,發展利用自然資源,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努力把黔東南建設成一個百姓富、生態美的自然之州。
平定司在嘛哈州版圖的位置
文史材料極為證明平定土司的輝煌歷史
麻江縣志記載平定長官司于明洪十年置。
平定長官司最初轄地縱60里,橫30里,清朝年間,曾于司東下司,銅鼓設分司,名下司銅鼓聯司所置,有州長官權宜所置,為平定長官司分頒施政之官,清末,平定長官司轄東一牌、東二牌、河外北三牌。東一牌管轄瑯琊、岔河、楓香營、黃鶯、臘白、雞(基)東、甕袍、老虎苗(復興)斗(陡)坡、干塘、饒家、白巖、屯上、平寨共計14寨。東二牌管轄大半山、小半山、諸史寨、斗(狗)投(頭)、水沖、長巖、下司塘、下司場、新莊、石繞塘、白巖、沙飄、望榜朗、甕壩營、甕操、上下賢表、龍里、銅鼓、擺仰、和平共計20寨。河外北三牌管轄水沖、同車、大甕郎、白午、石猛、巖寨、火燒、覺雅、田西、木老寨、青杠林、老虎頭、黃金(荊)、大漫洞、小漫洞、情郎、大塘、黃泥,李(里)禾共計19寨。共轄3個牌53寨
現保留的土司衙遺址,走過古老歲月,四合院的古老建筑已保留著正房。
現保留土司衙遺址,很難看到的馬條石。
據平定司吳氏年長的祖輩描述當時的大門樓與這樣的圖片相似,土改歸留后遭到破壞。
水碾房,是當時碾谷子的最好設備,碾好的谷子用風撥將粗康和白米分開。當時水碾房設建于朝子田,后來搬到新塘,現在新塘坎橋下,水碾房于1992年才遭到拆除,持續了幾百年。
原水碾房的原址位于(朝子田),現在復墾為農田
據老一輩人說,以前做土炮是用青杠樹挖空,然后用鐵皮挎緊外表涂上樹漆,年代久遠都腐朽不復存在了。
良心墳,分枧窯沖和營盤兩片,是明清時期為保衛土司疆土捐軀的一支良子軍將士的墳墓,土司世代將他們的靈柩葬于兩片領地。數量之龐大共1000多座,年代久遠有的遭到破壞,現在只能看到枧窯沖片一部分,營盤片遭到了破壞,現準備上報相關文物單位實施保護。
在良子墳不遠處有一塊領地,現在枧窯沖莫光發家側面,有一條長達100多米長的戰壕,圍成半圓,寬6尺深5尺,現在清晰可見,有部分均遭到破壞,但是都被泥土填得只有1尺多深。準備上報相關文物單位實施保護。
平定土司唯一保留至今的清代石拱橋
走過古老歲月我仍依然聳立堅守,待有朝一日展現價值。
石人僔、古樹,石人僔是末代土司吳治國修建,石人僔上還清楚刻著“南無阿尼陀佛”和吳治國名諱,當時祈求保佑河邊戲水打鬧的孩子平平安安,現如今還保存完好。
以前的臘染坊,土司府自己有生產布,那時由平定司莫、王、鄭、羅氏等族人負責,從配制天然染料到染布成品,很多工序非常復雜,門前有條洗布河因經常在此清洗染布而得名。
黔東南州唯一保留的一枚土司銅質大印。
現保留著篆體字“平定長官司”銅質頸印
第五屆土司文化節
2018年第五屆土司文化節,抬土司爺游街巡視
2017年第四屆土司文化節
2017年平定土司文化節,精彩絕倫,土司審案
2017年土司文化節
每一年的正月初二放河燈,祭奠保衛疆土死去的戰士。
平地高山抱古城,定藏勵精治圖人。土司嚴訓今猶在,彈指揮間六百春。
土司文化節捉魚比賽。
土司文化節舉辦民間斗牛
以下介紹吳氏土司墓及文獻,吳士爵土司原葬于現在下司郵政所,因下司古鎮擴建被迫遷移至下司保秧州,碑刻于民國時期立。
武德將軍吳懋勳墓碑,乾隆三十二年時期到現在墓碑還很清楚,古墓葬于下司龍里。
武信郎吳光緒墓碑,時間的洗禮墓碑任然清楚可見。
正六品廣州番禺文曲縣令吳政逹府君墓碑,葬于筆架白巖
末代正堂長官司吳治國墓碑,墓葬于平定司娃坡將軍石旁。
《麻江縣誌》有記載末代土司吳壽康,墓葬于平定司獅子坡頂。
麻江縣志記載吳政逹公的人物傳記,一等授予廣州番禺知縣公。
貴州麻哈州平定司吳政逹清朝嘉慶年的任職廣州省番禺縣令文獻,曾經在翁里與州知府對答對聯,(州)四山疊繞羅葦碧,(逹公)二水交流翰墨香。
平定司地形:
大將點兵望娃坡,
虎山腳下養金鵝。
兌角坡頭似大印,
馬安備蹬待民戈。
青山翠柏藏獅子,
玉露銀川洗布河。
九九重坡如士卒,
一位逃兵欲過河。
魚躍蝦涌成群浪,
漁翁將擼撥清波。
駝背灣腰靠椅子,
頂峰圣水鎮邪魔。
一夫當關莫來闖,
飛龍鉆地出陰河。
四山圍繞像盆地,
人杰地靈仲才多。
——艾潤金先生
2016年中央電視臺在下司錄制“中國過大年東南西北中”節目提到了現如今下司古鎮在明清時期隸屬平定司的分司治所,因地處平定下游而得名。
大將點兵望娃坡——將軍石
獅子坡臺灣島一角
注:吳忠 是貴州天柱縣遠口吳盛的曾孫,八郎公的孫,監正次子,他生在苗鄉—黔東豪門世家,成長在動亂年代。他天資聰穎,從小就喜歡弄槍弄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勇猛善戰,十分悍勇,謀略過人,成年后投筆從戎,洪武年間參加了無數次大小規模的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明朝加強對苗蠻的統治,把建有武功的戰將委以重任,所以把他從貴州黃平到麻合州平定司(今麻江縣)任平定司第一任土司長官,武德將軍。為平定司、下司吳姓開基祖。
上一篇:《祐公碑記》之常山桐門吳氏及后裔
經常去麻江,怎么不知道這些情況呢?
2022-09-25 15:46:13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