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口吳氏,發祥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的天柱縣遠口鎮。自開基始祖吳盛于宋淳祐年間遷居至此已近780年,其后裔依托遠口為中心,向黔湘桂邊區及川云鄂等省區50多個縣市播遷。據有關資料,遠口吳氏后裔已有人口110余萬人,其中貴州境內有50余萬人,其他省區60余萬人。遠口吳氏是貴州最大的吳氏家族。
遠口吳氏源流
遠口吳氏源于西周時期的姬姓,受姓于泰伯所建句吳國,為黃帝軒轅氏直系后裔。泰伯為開氏始祖,仲雍為傳氏始祖。
黃帝居住在姬水流域(今渭水一支流),以姬為姓。黃帝娶四房,生25子,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二子玄囂、昌意繼承姬姓。玄囂的第三代孫帝嚳娶姜螈為妻,生子棄即后稷。棄至公劉,幾代世襲稷官,皆重視植桑耕農。公劉后,周族部落“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史記·周本紀》),從此,周族開始了復興之路。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亶父時,率領族人一路南遷,定居周原(今陜西岐山縣一帶),于3200年前建立強大的周部落。古公亶父人們尊稱為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歷,皆賢。季歷“‘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史記·世家》)。太王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史記·周本記》)。泰伯和仲雍了解父親之意后決定讓賢,托言離開周原,到岐山西面的吳山(今寶雞市新街鎮吳山),后又從吳山遷至荊蠻吳越地區(今江蘇無錫梅里一帶),入鄉隨俗,紋身斷發,讓季歷得以順利繼位,為后來的武王姬發一舉滅商,最終完成周族復興大業,建立了周王朝??鬃訉Υ擞袠O高的評價,贊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
泰伯仲雍到吳越后,他推崇“仁愛”,主張“仁者愛人”,深得民眾歡迎,“從而歸之千余家”(《史記·世家》),擁泰伯為王,建立國家稱“句吳”。泰伯卒,弟仲雍立。周武王滅商后,封泰伯四世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泰伯為吳伯,至泰伯18世壽夢,代代稱王。泰伯后裔世代以國為姓,把泰伯仲雍尊為吳氏始祖,即“泰伯一世”。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離世。壽夢有四子,以季札最賢,仁義禮讓四德俱全,深得壽夢喜愛,“欲立之”。季札三讓王位而避延陵(今江蘇江陰申港鎮)。繼承了先祖泰伯的美德,他的高風亮節,讓后人敬仰??鬃淤澰唬骸把恿昙咀?,其天民也乎?”(《上博楚簡·弟子問》),司馬遷譽稱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后人尊稱為“至德第三人”。
公元前547年,季札之仲兄馀祭繼位,封季札于延凌,“號曰延凌季子”。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的發展,人丁繁衍眾多,后裔遍及祖國各地及世界五大洲。
季札由梅里遷延陵后,后裔因亡國、任職、從軍、避難等原因斷斷續續南北遷徙。泰伯71世吳晳從廬山遷永新任江西永新主簿,為永新開基始祖。吳晳16世吳盛遷湖廣靖州會同縣遠口(今貴州天柱縣遠口)避難,為遠口地區吳氏始祖。
黃帝至泰伯世系——泰伯至季札世系——季札至吳皙世系(略)。吳皙至吳盛世系為:吳皙(泰伯71世 延陵季札53世 江西皙公1世)—吳炤—吳惠—吳伉—吳應—吳篟—吳燮—吳俊—吳杲—堯章—承泰—必勝—定厚—吳暹—吳槃—吳盛。吳盛,為泰伯86世,吳季札68世,吳晳16世,吳槃次子,有子一八郎,八郎有大制、監正、權縣三子。
大制子千一。千一子三:道用、訓道、楚秀。南宋末自遠口徙會同廣坪。道用為千一長子。生子二世瑩、世全。訓道為千一次子,生子三世瑞、世玉、世珠。楚秀為千一三子,生子一世環。
監正于元代自遠口徙黃平東坡,生子三尚品、忠、悠,世居東坡。尚品生子六,只知凌霄、云見二人。忠公為麻江縣下司、宣威鎮平定開基祖。悠之后裔自東坡徙黃平舊州白水寨、新州、施秉、凱里。
權縣生子節干,節干子三吳明、吳亮、吳晝。 吳明由遠口徙白市新舟開基。子一世富。吳亮為西山大洞長官司長官,子五世爵、世元、世泰、世昌、世萬。吳晝任西山陽洞蜚夷長官司長官,子五世清、世祿、世德、世銘、世雄。
遠口吳氏祠堂
遠口吳氏總祠原位于城墻街下節街,坐東北朝西南,前臨清水江,四周風火墻,占地面積1682平方米,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擴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咸豐年間、清政府鎮壓苗侗農民起義,總祠毀于兵燹 。光緒二十五年(1893)年恢復。民國26年(1937年)維修?!拔幕蟾锩庇衷饧t衛兵破壞。1988年,遠口吳姓又籌資金4萬余元,進行第二次維修。2003年政府撥款2萬余元,吳氏宗親樂捐1萬余元,對正廳和廂房又進行維修。白市電站的建設總祠于2014年搬遷竣工,現為搬遷后的現狀。
總祠前門牌樓全都是五彩繽紛的立體塑像。集人物花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于一體,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既古雅、又鮮艷,富含新意。牌樓的字畫自上而下,從左到右為:天仙配、季札掛劍、文王訪賢、劉??硻?、云長出關、羅通掃北、太君辭朝、句曲山、指日高升、泰伯流芳、天官賜福、馬蹄炮、八仙過海、司馬遷寫史記、班超投筆從戎、天女散花、龍鳳吉祥、嫦娥奔月、李白藐視權貴、屈原賦離騷、草橋關、吳氏總祠、天水關、張義釣龜、文姬歸漢、吳盛像、白居易進長安、陶侃運磚。
上總祠的臺階是石條打制的,石條上刻有花紋圖案,其中有一圖為“三魚共腮”?!叭~共腮”是遠口吳氏的標志,,”家祠門口九蹬階,三個鯉魚共個腮”即源于此,意為三弟兄同呼吸共命運。
進入祠內、展望看到的是正廳前懸掛著總祠搬遷后制作的“延陵世第”的一塊金黃色的大匾額。正廳內、安放著兩塊大石雕像,其一是泰伯69世吳皙像、一是泰伯84世吳盛像。正廳上空臺梁上懸掛著兩塊匾額,一塊是抗日驍將國民黨集團軍副司令員吳紹周敬制的“至德克昌”和道光中葉貴州巡撫賀長齡題贈遠口延陵書院“詠烈頌芬”的匾額。后進主要是祖宗牌位的殿堂,上方正中刻有“麒麟獻寶”“鴛鴦戲水”等浮雕。廳堂內,正中立放著吳盛太祖的大型木雕塑像,吳盛夫人彭氏太婆、吳八郎夫婦、大制、監正、權縣夫婦、千壹夫婦、吳尚品、吳公忠、吳公悠、吳節干夫婦的靈位牌10個。兩邊為泰伯88、89、90世系的靈位牌共105個。兩側左是遠口吳氏盛公以上先祖的世系圖,右邊是遠口吳氏盛公后裔世系播遷圖。
1994年被天柱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族規家訓字輩
族規家訓 族規家訓是吳氏宗族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其內容大體相同,主要是勸導和禁戒,勸善懲惡。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世界大同必先治國,國之興不可忽視族之望,族之望不可否定族規家訓。凡我后代子孫,必以我族之規訓立身,衡事,處世。規范、訓語和禁戒,是傳統倫理道德,我吳氏宗族,眾多子孫,必恪誠遵守,不能荒怠。
遠口吳氏祖訓: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帛,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頑愚;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竊,解仇忿以重身命。
遠口吳氏家規:(舊十條)謹祭祀,順父母;和兄弟,厚猶子;睦宗族,和鄰里;訓子孫,慎婚嫁;守喪禮,溺風水。(新十條)勤耕,節用;苦讀,擇交;作則,率教;戒貪,戒斗;戒宴游,審言行。
遠口吳氏家訓:凡我子孫,尊圣諭,守家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信,鄰里和。長毋慢少,卑毋犯尊,強毋凌弱,眾毋暴寡,富毋欺貧,智毋殆愚。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疾病相扶,患難相恤。毋事游逸,毋尚奢侈,毋好斗狠,毋緩國課,毋習賭博,毋為奸盜。力讀勤耕,安分守法,天理無虧,陰騭不損。如有違犯,當祠論之,或有不聽,聞官治之。
遠口吳氏各支字輩 遠口吳氏,自盛公5世始,各房采用統一字輩取名。吳盛后裔現已分布到黔、湘、桂、粵、川、鄂等省30多個縣市,各房各支其字輩大不相同,大多自盛公6世起已有較為規范和統一的字輩,但自盛公7世之后,由于人丁發達,各房又另起了字輩。20世紀80年代后,很多宗親為后人取名時已不再按字輩取名。
盛-八郎-大制-千一-道用-世瑩以下字輩:再政通光昌勝秀再政通光昌源開見祖德世運紹文明善繼宏謨遠泰豐大有臨。
盛——道用-世全以下字輩:都承迎積第平安頂名珍禮天蒼富文金大國世祖承宗文明秉秀鐘朝廷。
盛——道訓-世瑞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千志月楚鳳可宣春有益成就親賢安國位育高厚豫萃升豐實憲定守希亮茂榮。
盛——道訓-世玉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千志月楚鳳可宣春由斯懷德治化榮昌優級科品普繼超樣良策乾坤正港權勝利歸穩稅管海洋宇宙生輝煌。
盛——道訓-世珠以下字輩:尚肇裕永鴻興邦國克大成應啟文仕庭朝治壽光征道德開盛泰景秀繼。
盛-八郎-大制-千一-楚秀-世環以下字輩:尚應朝道國銀金紹啟太有起士國永念興宗才隆家遠達芳。
盛-八郎-監正以下字輩:悠揚鴻隆世大國允維啟祚士懋光政泰豫傳征治壽茗芳延盛兆文祥南錫化振家鐘瑞秀理功培德義昌哲肇先朝興貴繼雍開富有祿安康。
盛-八郎-權縣-節干-吳明(六五)-世富以下字輩:尚應與朝明子必文順朝道千志明子必文順泰運熙康增開仕景定興有。
盛-八郎-權縣-節干-吳亮(六六)-世爵以下字輩:尚應仁義禮智信□均思永昌萬載乾坤大三江繼緒長□□□□□□□。
盛——吳亮(六六)-世元以下字輩:尚應勝鳳幸再秀勝世道再秀勝世尚應與朝會德大君其祥顯耀隆昌克。
盛——吳亮(六六)-世泰以下字輩:尚應文海仁義禮智信道君思永昌萬載乾坤大高明登景遇有守繼其成。
盛-八郎-權縣-節干-吳亮(六六)-世昌以下字輩:尚應文海永通再道金思禮義俊秀仁公定高明登景遇有守繼其成均能。
盛——吳亮(六六)-世萬以下字輩:品富總秀再正澤再正通光昌勝秀再正(應)通(奉)光昌。
盛-八郎-權縣-節干-吳晝(六七)-世清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廷宗昌成均勝昌國顯之世承正大光明永吉昌隆海增云啟傳順百代常象發福萬遠振續定安邦。
盛——吳晝(六七)-世祿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千志仁洪啟正魁克寧毓俊美傳禮家聲經華遠用澤贊中和教守信義廣舉杰英旭日普照臣儒布天。
盛——吳晝(六七)-世德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均子希孟可盛定新集修順受明宗得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慈讓素著養學兼長發揚種族生聚全球樹勛海宇丹桂芬芳。
盛——吳晝(六七)-世銘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廷仲懋之承先嗣永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維丕茂協青松箕裘久續恢績重新。
盛——吳晝(六七)-世雄以下字輩:尚應與朝道廷進學守興芳純仕增開運會恒展才謀隆章錫慶相佐咸欽鴻基紹翰景福長延忠良顯耀浩沛林峰。
遠口吳氏譜牒
《遠口吳氏通譜》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遠口吳氏通譜編纂委員會,于2000年12月編印出版的第一部遠口吳氏族譜?!哆h口吳氏通譜》總顧問吳恒章,編委主任吳定發,主編吳展明,副主編吳家治、吳恒傳、吳遠鈞。本譜采用章節體,由序言、凡例、概述、世系、人物、文化、捐資、附錄、后記、圖照等部類組成。橫排版,16開精裝本,7分冊約900萬字。以世系和人物為主體,記述了遠口吳氏從盛公至今700多年的發展歷史。
《遠口吳盛后裔人物》 本書于2013年由遠口吳盛后裔人物編委會編印出版,編委主任吳征堯、吳述明,主編吳謀高、吳展江,副主編吳治國、吳壽昌、吳躍軍、吳展朝、吳常濱、吳泰葦、吳錫鎮?!哆h口吳盛后裔人物》開篇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吳嘉甫的書名提字,編修人員名單、國家領導人論家譜、異姓對吳氏的評價、序言和凡例、圖照、目錄7項內容。正文依次編排為《吳盛后裔群英譜》《吳盛后裔人物名錄》《遠口吳氏源流》《遠口吳氏文化》《人物訪談》《中華吳氏文化精粹》《后記》和《功德榜》8部分,群英譜和名錄錄入遠口吳盛后裔人物346人的事跡,其中特別突出了各個歷史時期政界、軍界、農工商界、學界的精英人物。
《遠口吳氏小集》 本書為遠口吳氏宗親聯誼會2014年9月編纂出版吳氏資料集,主編為會長吳毅,副主編吳國仕、吳展和。本集子收入了上古至近代吳氏世系,吳姓的來源和開姓始祖,遠口吳氏的遷徙和遠口吳氏總祠和古墓陵園,遠口吳氏族規、家訓。全書32開,272頁。
《黃平白堡吳氏總譜》 本書由黃平白堡吳氏總譜編纂委員會2001年編纂出版,編委主任吳治英,主編吳治昌,副主編吳治璽、吳壽德。本譜由序言、凡例、概述、世系、世系網、人物、文化、后記等部類組成,16開精裝本,分5篇39章82節,約29萬字。
《錦屏吳氏》 本書是錦屏縣區域內各地吳氏的一本通譜,2011年出版發行,主編吳展輝,全書約15萬字,詳細介紹了錦屏吳氏各支的源流、世系、環境、居住、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等。
《臘洞吳氏》 由吳謀高編著的《臘洞吳氏》,是介紹錦屏縣啟蒙鎮臘洞侗寨一個百十來人的吳氏家族的歷史與現狀的一本百科全書,于2010年8月出版發行,全書32開,238頁。由圖片、寫在前面的話、吳氏源流、盛公后裔、經濟組織、家庭婚姻、臘洞吳氏文化、臘洞吳氏人物、中華吳氏文化要覽、后記構成。
除上述書目之外,遠口吳氏各支各地編修族譜和介紹遠口吳氏的書籍眾多,為遠口吳氏文化傳承做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遠口吳氏文化播遷作出了重大貢獻。遠口吳氏編修族譜情況詳見附錄:《遠口吳氏家譜編修目錄一覽表》
古墓碑文碑刻
南宋吳盛古墓 吳盛古墓位于遠口西2華里的新市嚇蚣井鰲魚形,迄今已有750余年的歷史。
古墓為夫妻合葬墓,坐東朝西,封土堆高2米,長38.3米,寬17.3米,占地面積663平方米,由數百塊石料和泥土壘砌而成。碑高0.88米,寬0.48米,厚0.11米。碑陰刻文,右為“地名皂團鰲魚形”;中為“曾任大理寺丞始祖考諱盛 妣彭氏合葬之墓”; 左為“宋景定元年庚申歲冬月吉日”。為子八郎于景定元年(1260)立。
乾隆年間,其后裔重維修,將景定碑(即八郎立的碑)移于墓側,墓門重豎石碑,碑高1.3米,寬0.66米,碑上陰刻楷書為:橫批“永固佳城”;右碑“孝男八郎任巡檢司,孫大制、監正、權縣,曾孫千一、忠、悠、節干”;主碑“始祖顯考吳公諱盛朝奉郎任大理寺丞 妣吳門彭氏勅封宜人墓”;左碑“二十一世孫合族同敬立,乾隆四十二年歲次丁酉仲夏月吉日立”。帽為樓閣式石刻,長1.13米,厚0.28米,中高0.53米,帽書“人之初”三個大字。墓前拜臺稱祖坪高。四周群山擁抱,流水環繞,左有清江水似青龍蜿蜒,右為屋背坡喻白虎馴頫,后靠香爐山如玄武垂頭,前點筆架山擬朱雀翔舞。西北古木參天,樹腳下有一青石板鑲嵌的古井,名曰蝦公井。由此得墓側聯:“蝦井流長綿世澤,鰲山水秀起文風”。
吳盛為遠口吳氏開基始祖和湘黔邊區的重要開拓者。其墓為黔東南地區年代最早的古墓之一。2005年天柱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因清水江流域白市電站的建設,吳盛、吳晝、尚熙等9棺吳氏先祖古墓,遷至遠口白岫蜈蚣形吳盛之子八郎的墓園,并建成吳氏先祖陵園。
重修遠口吳氏總祠牌樓墻垣碑記 蓋聞孔子曰:“春秋修其祖廟?!闭\以祖廟者,不謹以安先靈,亦所以收宗而敦族誼也。雖然,先靈之所賴以安托者,固在祖廟;而祖廟之所以賴保障者,則在牌樓墻垣,詎可任其頹毀而歷久不修乎?今我遠口吳氏祠者,實我盛祖后裔公共之祠也。自前人創修以來,幾經先哲之善繼善述,始觀厥成,而歷代宗祖之靈,亦咸托于是,是綦重且要乎?況自建筑以來,已越數十寒暑,風侵雨蝕,先哲之盛跡形成頹墻壞壁。是以每屆歲時祭祀,各房有識之士,罔不目見心傷,倡儀重修,誠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惟是工程鴻大,經費浩繁,欲臻速效,須資共濟。爰于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召集各房父老昆季,開會討論,一致贊成,公舉各支辦事人員,分擔職務,竭力經營,不辭勞苦,一面暫支存款,鳩工庀材,開始工作,一面印刷薄據,派員募化,尤幸各房宗支,熱烈贊助,應捐各款,源源而來,已為此巨大工程,僅兩寒署而大功告竣。將見崇牖復煥,內顧無虞,杰閣重新,外觀有耀,將此出力人員,樂捐姓名勒諸貞珉,永垂不朽,爰特記其始末于此。
吳盛重孫吳悠公墓碑文 蓋聞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茍無天何以有物,茍無祖何以有人,祖其可忘乎?吾始祖安葬于此,山明水秀,虎踞龍盤之地,佑我后人之昌熾。歷明迄今,續繼十有八代矣。因世遠年湮墳瑩崩塌,草木雜亂,幾不堪睹也。愛集白堡等寨,以及毛栗坪、白洗、苗隴、陳溪馬路、翁華種巖寨、同莊、重安、皎沙、吳小寨等處嗣孫,捐資包壘勒石,永垂不朽云。
天運癸亥二月十七清明日 立
遠口吳氏人物
遠口吳氏近800年來,人才輩出。選介如下:
吳盛,南宋淳佑年間,為避賈似道尋釁迫害,舉家西遷進人苗疆,在荊湖北路靖州會同縣遠口(今貴州省天柱縣遠口)安家落戶,置田200 余頃,稅糧600余石,世稱“吳半州”,是遠口吳氏始祖。迄今已蕃衍近四十世,人口近60 萬,分散居住在黔東南、湘西、桂北、四川等地。遠口鎮、地湖鄉吳姓最集中,為黔湘桂邊境吳姓的發祥地。
吳勉,侗族,元朝末年五開衛(今黎平縣)潘老鄉上黃村藍寨人。大制裔孫。明朝初年,朝廷對侗族地區武裝征服,蹂躪人民,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爆發以吳勉為首的武裝起義。義軍20萬人,占領湘黔桂邊區廣大地區,吳勉被推舉為“鏟平王”。十八年,朱禎率兵30萬大軍征剿。上黃一戰,起義軍失利,四千余人慘遭殺害,吳勉及其子吳祿被俘,被解送京師南京就義。
吳文彩,生于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侗族,貴州省黎平縣臘洞村人,在大歌侗戲的基礎上,吸收附近漢戲、桂戲和陽戲的戲調,于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創造了本民族風格的《梅良玉》《鳳姣李旦》等侗戲,成為侗戲祖師。
吳傳聲,清光緒二年(1876年)生,苗族,貴州省麻江縣下司鎮人。出身小手工業家庭,早年赴法國留學,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回國參加云南新軍,被保送云南講武學堂深造。民國4年12月,在攻打芷江縣城時,身先士卒,不幸中彈,為國捐軀。后被黎元洪追贈陸軍上將銜。
吳慕堯,貴州省錦屏縣鐘靈鄉寨稿村人,苗族,清光緒三年(1877年)生,民國元年(1912年)加入同盟會和南社,任《國風日報》主筆。民國2年3月,吳慕堯與陳去病隨貴州自治學社首領張百麟在南京佐助黃興起義。民國3年與清候補道員姜俊民策劃謀殺袁世凱。后因叛徒告密,于民國4年2月19日被捕,被袁世凱殺害于北京軍警執法處,年方38歲。
吳紹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2月生,苗族,貴州省天柱縣甕洞鎮客寨村人。吳紹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將軍,在國民黨軍隊里歷任排、連、營、團長、師參謀長、旅長、師長、軍長、中將司令。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是一位抗戰有功之臣。他經歷了南口、臺兒莊、瑞武、西峽口等大大小小數百次戰斗,特別是在臺兒莊、西峽口戰役中,吳紹周北部迎擊日軍,與日寇第十二軍血戰三個多月,取得大捷,同時打出了一支令敵膽寒的鋼鐵之師一百一十師的聲威。他曾先后榮獲國民政府中央軍委會頒發的寶鼎勛章、云麾勛章、忠誠勛章等,被國民政府稱為“智勇善戰”的抗日名將。民國37年12月,所在部隊在雙堆集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被殲,吳與兵團司令黃維被俘,送華北軍區教導隊學習改造。解放后聘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
吳邦建,民國19年(1930年)生,侗族,貴州省天柱縣坌處鎮地柳村人。1951年參加工作,歷任錦屏縣委組織部組織員、干事、縣委常委、縣長、縣委第二書記、中共黔東南州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州人民政府州長、州政協主席。為第六屆、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吳壽通,民國22年(1933年)5月生,貴州省黃平縣人黃飄鄉翁開村人,苗族,中共黨員,1949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歷任鎮遠地委干校學員、鎮遠地委辦公室秘書,天柱縣邦洞基層委員會書記、雷山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黔東南州知青辦主任、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州紀委書記、州人大常委會主任,貴州省第八屆人大代表。
吳才運,民國28年(1939年)12月出生,侗族,貴州省黎平縣人, 1961年9月參加工作,歷任黎平縣糧食局、財貿辦、革委辦工作員,縣委辦秘書,水口區委副書記,茅貢區委書記,黎平縣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縣長,黔東南州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紀委書記,黔東南州政協主席,州第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遠口吳文化藝術節
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姓氏命名、以苗侗漢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吳氏文化藝術節。
2017年11月11日,由遠口吳氏總祠經濟文化發展聯誼會主辦,天柱縣遠口鎮人民政府、天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天柱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天柱縣旅游發展辦公室待等承辦,黔桂湘三省邊吳氏經濟文化聯誼會協辦,貴州吳氏商會、知行谷電商、湖北索孚達數據公司、貴州茅臺鎮吳氏洞藏酒業公司、曼蘇樂(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贊助的貴州天柱遠口首屆吳文化藝術節暨黔桂湘三省邊吳氏經濟文化發展聯誼會圓滿落幕。
參加此次活動的有第二屆世界吳氏宗親總會主席吳良民,《中國吳氏通書主編》吳健琴,特邀宗親吳建新,知行谷董事長吳進華,天柱縣遠口鎮人民政府楊生敏副書記,天柱縣遠口吳氏經濟文化聯誼會會長吳展鏡,天柱縣遠口吳氏經濟文化聯誼會執行會長吳位清,江西、湖南、安徽、云南、廣西等吳文化研究會等來自各地的吳氏宗親3000余人。
天柱縣遠口吳氏經濟文化聯誼會執行會長吳位清致辭,知行谷董事長吳進華,《中國吳氏通書主編》吳健琴,世界吳氏宗親總會主席吳良民和各省區宗親代表講話。表示世界各地的吳氏宗親不僅要團結一致做好文化研究,還要團結一致把經濟建設好。此次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賀信和贈送的禮品,天柱縣遠口吳氏經濟文化聯誼會會長吳展鏡致答謝詞。
活動以多彩貴州的多民族藝術表演結束,鸕鶿龍燈隊、凱里舟溪蘆笙隊、黎平侗族大歌表演隊、錦屏侗歌隊、廣西侗歌蘆笙隊、四十八寨山歌隊、吳勝美、楊代潤、施秉縣的蘆笙太陽鼓表演團隊,為大家帶來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
黔東南電視臺、天柱電視臺、炎黃修譜網、知行谷論壇、印象貴州網、今日頭條、吳氏在線、華夏吳氏網、貴州都市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
經世界吳氏總會批準,2020年9月17日,全球首家泰伯書院在貴州省天柱縣遠口鎮吳氏總祠掛牌。黔東南州縣政府領導,國內、省內各地吳氏宗親社團負責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廈門筼筜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貴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以及貴州財經大學、貴州省社科院、凱里學院、黔東南州侗學研究會和黔東南州苗學研究會等單位專家學者團隊參加。
典禮儀式從上午九點開始到十二點結束,全程網絡直播,天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金可文全程拍攝和參與會務。掛牌儀式由世吳會副主席吳進華主持。遠口總祠會長吳世平致歡迎辭;世吳會主席吳國榮講話,講話回顧了泰伯書院創建過程與活動,在海內外的影響及天下吳氏組織的支持,并對出席會議的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教授,各地宗長的感謝,感謝遠口總祠的精心準備與熱情接待。宣讀世吳總會對建設遠口吳氏總祠泰伯書院的批復。
在“泰伯書院”揭牌儀式上;世吳總會吳國榮主席、遠口總祠執行會長吳位清院長、云宵縣白塔紹德堂理事會吳建龍會長吳健龍、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吳宗金向泰伯公上香,行鞠恭禮,在場嘉賓上香并行禮。
吳健龍會長代表無錫祖地總會,吳先輝常務副主席代表世吳總會、廈吳會,李斌副院長代表凱里學院、吳仲照常務副會長代表浙吳會為遠口泰伯書院的成立送上了熱情洋溢的祝福與深情的期望。吳增魁會長代表湖南至德會與吳芮文化聯席會平臺、少徽文化聯誼平臺、泰伯論壇等吳文化交流平臺發表祝賀辭;吳毅農秘書長代表廣西總會、吳啟文常務副會長代表江西總會、吳志云常務副會長代表祖地總會、吳合林會長代表湖北至德會、吳萬錦顧問代表川吳總會分別致賀辭!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張清教授委托王勝軍教授宣讀賀信。
上一篇:已經是第一篇
下一篇:北京延慶花馬吳
吳氏宗族的驕傲,資料翔實,保存完好,非常難得,可喜可賀!四川自貢榮縣永興吳氏宗祠吳德偉
2020-09-26 09:01:54 回復
剛剛舉辦的。很熱鬧。
2020-09-24 22:53:28 回復
太伯第一家書院。很好。
2020-09-24 22:51:49 回復
很好,值得祝賀。
2020-09-24 22:50:17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