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常山縣志》編者徐烈考證,最早有史載的常山桐門人是吳?,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現在的四川高縣,筆者注)??h志把吳?歸類為常山桐門人,意味著他原籍是常山,可惜的是沒有他出身之類的其他記載。
一般人知道的高州在現在的茂名市,但是這里說的后唐高州是如今的四川省高縣。后唐實際管轄高州的時間非常短,前蜀被后唐滅亡一年左右,就發生了兵變,后唐莊宗李存勖于事變中被殺,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而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遂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和整頓吏治,隨即又斷絕與后唐的行政關系,效仿前蜀割據一隅。由此看來吳?的任期并不長,所以沒啥記述留下。
從年齡上看,吳?是吳祐的父輩,他的資料對吳氏家族何時開始居住在常山桐門,且是從哪移居過來的,非常重要。
從衢州經江西到福建,當時常山是吳越國到鄰國的第一道重要關口,吳越國不管是拓土到閩還是防守自我,都需要重點把守。作為刺史身負守衛三衢重任的吳祐,派家族成員駐守常山是說的通的。桐門在當時的常山九都街南側,九都街恰好處在貫穿多條古道的節點上,從南面不遠翻過桃樹塢嶺,就與常玉古驛道相接;向北過三溪、王家,在葫蘆溪(地名)與璞(今何家璞石)信(今江西上饒)古官道相連,繼續往北經葉溪嶺古道可通往開化華埠;向東經今同弓鄉可到湖東和常山縣城(也可經葉姑嶺到縣城);向西就是璞信古道中的重要集鎮,即今常山球川鎮和江西玉山縣的雙明鎮。龍繞溪也在南面不遠處。在以水運和古道交通為主的時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九都街道橫貫,曾經有一段時間店鋪眾多,頗為繁華。
當時重要守將詹從效的駐地也在常山。從常山縣志資料看,詹從效早年與錢镠相識且一起打拼,后來錢镠建吳越國,詹出任節度副使,閩中大亂時領兵至常山草坪鎮守。草坪在九都街東南不遠處,是常山通往玉山境的最后關口?!冻I娇h志.寓賢》中,吳祐列第一,詹從效列第二。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長興元年(930年)曾發布詔命,規定諸道防御使、團練使、刺史、行軍司馬、節度副使等職務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許諸道自行奏薦。吳祐、詹從效奉守衢州為同一時期,均為朝廷命官,縣志按照他倆官職高低進行了排名一、二。詹從效后裔詹萊曾是《常山縣志》主要撰修者,因此相關內容應該是經他考證過的。
吳?在同光三年官居知州,透出的信息是常山桐門吳氏家族或先人在唐朝末就是官宦家庭。吳?、吳祐為官時期,中原皇朝的統治者均為沙陀族人,可見常山桐門吳氏家族與沙陀貴族溯源頗深,長期共事,但是目前沒有資料可知道他們之間的具體溯源。
現有網上古籍中可查到的吳?,還有大理正吳?,他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征詩中名列第一,詩名《皇太后回鑾頌》。另有一位是建康(現南京)人字少仁,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進士,刑部郎/大理寺丞。再有一位是安徽望江縣人字子寬,宋紹興年間南康縣司戶。從時間上看,后面幾位只是與知高州的吳?同姓名而已。
吳 武
2022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