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善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福建寧德地區歷史最久遠的一座古剎。原名“建福齋”,南齊永明元年(483年)在溫麻縣(縣治在今霞浦縣沙鎮古里村)創建。唐代置長溪縣,遷縣治于今霞浦縣松城鎮,景云二年(711年)寺隨縣治改變而遷徒于現址,并改稱“建善寺”。
唐貞元初(785年),一代高僧靈祜禪師在此出家,“敷揚佛法凡四十余年”,成為禪宗“五宗之一”的“溈仰宗”開山鼻祖,謚號“大圓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該寺一度為“威武軍節度館”館址,宋建隆四年(963年),威武軍節度使驛巡官儒林郎吳謹辭撰(即撰辭,指撰寫文詞,筆者注)碑銘,今尚存于寺內。
據《常山縣志》記載吳謹(漳州府尹),是桐門吳氏家族成員。筆者認為吳謹任威武軍節度使驛巡官與家族成員吳祐任威武軍節度使有關聯,年齡上看吳祐是吳謹的父輩。宋建隆三年(962年)吳祐公離世。
明代中期文學家和書法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李夢陽曾有文《答吳謹書》,全文如下:
讀論文一篇,仆竊疑焉。
足下之意,不過執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見耳,恐不然。
夫文自有格,不祖其格,終不足以知文。
今人有左氏,遷乎?
而足下以左氏,遷律人邪?
歐虞顏柳,字不同而同一筆,其不同特肥瘦,長扁,整流,疏密,勁溫耳。
此十者,字之象也,非筆之精也,乃其精則固無不同者,夫文亦猶是耳。
足下謂遷不同左氏,左氏不同古經,亦其象耳。
仆不敢謂然,幸足下思之,有教再布。
寶雞文理學院魏強在《吾謹生平三事考略》一文中,提出“吳謹”即“吾謹”。筆者認為,李夢陽也可能是以書法來談論“吳謹”的文章,只是與“誰”談,以及談什么“文章”并沒有在此文中交待,因此“吾謹”并非就是“吳謹”。況且,如果李夢陽與吾謹有書信來往那就是熟人,不可能連姓都搞錯,以及像欽定四庫全書這樣的文獻都經過嚴格的考證和校對,不太會出現此類錯誤。
吳武
202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