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vmsq9"><ins id="vmsq9"><table id="vmsq9"></table></ins></wbr>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ins id="vmsq9"></ins></video>
      <track id="vmsq9"></track>
          <wbr id="vmsq9"><ins id="vmsq9"></ins></wbr>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人物 > 人物傳記 ◇公益性民間網站,傳承優秀文化,發揚泰伯精神

          吳肇周傳

          新山吳氏人物傳記(一)

          吳肇周傳

          2023年2月,吳玉祥用無人機高空攝于新山故園 

          一、家世淵源

              詩曰:

                     遠眺翠屏山勢隆,萍河流北貫湘東;

                     吳楚通衢荷堯美,新荘山下瑞氣豐。

                  1900庚子年的農歷8月28日,在繁星閃爍的凌晨時分,吳肇周出生在詩中描述的那詩情畫意的小山村。那是位于羅霄山脈的西南麓,湘贛交界處的一個小地方。早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小村莊名曰新荘下,近七十年來才更名為新山下。江南是多丘陵的魚米之鄉,風景秀麗的小山村隨處可見,但地理位置獨特卻又人杰地靈的地方卻不可多得。

             考證歷史,追根溯源。元末明初,新山吳氏先祖自閩西龍巖遷徙到湘贛邊界落戶立籍。由此推論,新山吳氏應當屬于福建客家人的后裔??图壹础翱投鵀榧摇?,遠離曾經的故土而遷徙定居,故而稱為客家人。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多次人口大遷徙的見證者和拓荒者。

            近祖十七世吳公薪圃,從湘東喻家灣遷往荷堯火燒橋,臨近萍水河安家落戶,修建達德祠堂。薪圃公善于經營,家道逐漸興隆,當資財殷實的時候,在距離火燒橋東北約三里地,在一條自東向西的小河北岸,從周姓家族購得一塊山林田土。

             薪圃公的子孫開始在新購之地開荒拓土,刀耕火種,依山傍水建造房舍,在小河上架起石橋,河道西南拐彎處建起石壩。他們將新建的家園起名新荘,后來又修建了祠堂。薪圃后裔耕讀傳家,才俊出仕為官,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晚清至民國時期,新荘吳氏早已是贛西湘東地區的望族之一。

             自清中葉延續至今,新山吳氏在新荘繁衍生息已愈三百年,如今后裔已散布全球。 故而,又有一偈云:

                      虎臥龍伸懷抱月,人形蔥嶺碧波迎;

                      沃野稻田作硯墨,石橋流水筆架臨。 

          二、出生經歷 

             當新荘東邊的男嬰呱呱落地之時,恰逢秋高氣爽的豐收季節,田野里的稻谷變得金黃,山上的茶籽現出紅潤,樹上的果子早已飄香,蔬菜瓜果亦頗為豐盛。然而,嬰兒的生母缺少奶水,嬰兒啼哭不止,晝夜不寧。新荘的西邊住著第四房的吳茂南,與東邊第三房的吳勉之同輩。恰好同年九月,茂南夫婦喜得一子。于是,其母將嬰兒抱來討食,請求茂南之妻段氏幫忙喂奶。

             據傳,每次嬰兒被抱過來后就特別安靜,一旦抱回去就又開始哭鬧不停。其生母甚感奇怪,就去找懂易經的先生推算。神機妙算的先生說,此嬰兒命大,需要過繼才能養活成人。無奈,其生母就將新生兒子托付茂南夫婦撫養。嬰兒送出后,其母不放心,便在夜間悄悄走到西邊巷子口,聆聽嬰兒是否啼哭。仔細觀察了三個晚上后,確定嬰兒非常安靜祥和,生母才放心。那個被送出去寄養的嬰兒就是吳肇周。后來,他一直在茂南公家長大到十六歲。

             從新山吳氏族譜考證,吳肇周乃十七世薪圃公的玄孫。薪圃公育有四個兒子,待他們成家立業后分別稱之為四房。新荘第三房是培爵公,其子為程九,程九生子勉之,勉之的次子為吳肇周。其胞弟吳興周,1949年前,曾任民國政府財政部次長。

                  1916年,吳肇周在萍鄉中學畢業,那時他已經是一名躊躇滿志的英才少年。 

          三、勤工儉學

                   1916年,吳肇周在萍鄉中學畢業,后考取北京大學。1917年前后,他與同鄉學子們相約一起到達北平求學,每年的費用約四百銀元。1919年初,北大校長蔡元培與李石曾、吳稚暉等人組織全國18個省近2000人赴法國勤工儉學。吳肇周聞訊積極報名參加,其父吳勉之也是鼎力支持,并多方籌集600銀元作為相關資費。

             因籌款艱難,又路途遙遠,船期已臨,款卻未到。同鄉學子張國燾、肖贛、羅運磷、龍石祥等一起幫忙墊付,并如期向蔡元培校長繳納。1919年2月,吳肇周與其他同學一起,從北京出發前往上海。3月17日,由上海乘日本客貨輪到達英國倫敦,再由倫敦渡海至法國哈佛爾碼頭,最后乘火車抵達巴黎。

             吳肇周屬于第一批赴法的勤工儉學學生。據文獻記載,1920年《江西省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會會員錄》江西共有25人,其中萍鄉籍10人,吳肇周是其中之一。同船出海的有李富春、李立三、李維漢、任卓宣、吳樹閣、黃周文、曹強、徐悲鴻等,一共93人。在赴法國的青年學生中,由于對革命、民主、科學的追求,后來涌現出了一大批的革命家、藝術家、科學家、高級技術人才及各類專家學者。在現代中國的發展建設中,他們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和中堅力量。

             年輕的吳肇周選擇踏踏實實走實業救國的道路。抵達到巴黎后,他獲得華法教育會會長李石曾的接待,并立刻被介紹到學校學習法文,強化培訓半年后分配到了工作。1920年,他插入到一個機械職業學校三年級學習。1922年夏,吳肇周在機械職業學校畢業后,進入巴黎雪鐵龍汽車制造廠,在設計研究室工作了一年。

             當年赴法國的七批學生中,有不少是名副其實的勤工儉學,艱苦踏實地半工半讀,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沒能進入正規學校學習。1923年,天資聰穎又刻苦求學的吳肇周已經熟練掌握法文,正式考入法國安通工藝大學機械科。在眾多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毫無疑問,吳肇周是一個幸運兒。雖然免費入學,但學習任務繁重,學雜和食宿費用相當高。恰逢北大校長蔡元培赴法國考察,蔡校長協助吳肇周申請到江西省政府給予的獎學金,才解決了全心求學的后顧之憂。1926年,吳肇周圓滿完成學業,成為了一名有真才實學的機械工程師。

             那正是:

                        華夏精英同船渡,志趣不同各自飛;

                        勤工儉學顯特長,因才受教學成歸。 

          四、歸國服務

             民國肇造,百業待興,師西長技,發展實業,科技興國。1926年,吳肇周畢業回國后,進入京漢鐵路漢口江岸機廠,擔任機車修理廠的主任技術員。1927年,北伐革命軍攻占河南鄭州,京漢鐵路鄭州修理廠廠長棄職潛逃。他積極順應革命形勢,奉命接手修理廠并擔任廠長職務。

             北伐勝利后,民國步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期間,吳肇周調升為京漢鐵路局段長,不久又升為總段長。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追求三民主義,為實現國父孫中山關于修建鐵路建設國家的理想,迸發出了無比的熱情,奉獻出了巨大的力量。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任京漢鐵路線區司令部運輸科科長,負責將各種重要物資快速安全地運往大后方。1938年,國家戰略大轉移,政府部門大撤退,吳肇周也隨之入川。在陪都重慶,他入職民國政府交通部。

                 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調至北平負責接收并恢復晉冀區鐵路管理局的工作。 

          五、建設臺灣

                 1947年,吳肇周奉臺灣省主席陳儀的電召,擔任臺灣通運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他負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至臺灣的各種物質運輸。

                 1949年冬,廈門戰役打響,往返大陸和臺灣的船運業務也隨之停止。期間還發生了龍應臺筆下“南渡北歸”導致人生命運迥異的故事。吳肇周的堂侄吳顯元在運輸公司的船隊當船員。一天,船隊中的一艘貨輪在海上執行任務時,突然有船員宣布起義投誠,貨輪便開回了廈門。吳顯元正好在那艘船上,也就只能北歸,無奈回到了萍鄉老家。從此叔侄二人,一個留在了臺灣,一個回到了大陸。

                 1951年,吳肇周在臺灣著成出版《民生主義之計劃經濟》一書。1954年,曾參加臺灣行政院生產設備及人力調查委員會的工作,擔任委員及編輯主任。他獲得建設臺灣的第一手調查資料,撰寫出《臺灣工業之研究與發展》論文,計三十多萬字。此文后來在臺灣交通月刊連載發表。吳肇周對臺灣的建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發揮出了西學的先進理念。 

          六、入聯合國

                   上世紀五十年代,整個臺灣島面臨戰后重建,百業蕭條且人滿為患。由于臺澎金馬是自由地區,曾經南渡出海的人們紛紛尋找臺灣島以外的生活和工作機會。

             二戰結束后,聯合國在全球各地區的分支機構快速擴大分布而急需招聘各類人才。1962年,雖然吳肇周已經年過花甲,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精通法語,聯合國不少機構是以法文為官方語言。他被民國政府委派到聯合國文教處,以特聘專家的身份被派往非洲剛果共和國任教授,以法文授課。1963年,他任聯合國駐非洲的機械工程師,充當剛果中央政府的高級技術顧問。

                  1967年,吳肇周與聯合國簽訂的合同屆滿,退休后沒有回到臺灣,而是選擇晚年定居美國。 

          七、移居北美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吳肇周不僅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而且他還非常有遠見卓識,敢于挑戰新環境和新生活。上世紀六十年代,吳肇周早已厭倦那種鳥籠式的生活環境。1967年,已經遲暮之年的吳肇周決定攜全家遠走高飛移民美國。

             人生的命運在乎正確的抉擇,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見識比學識更為重要。胞弟吳興周(1908~1970)后來下放到寧夏固原任中學外語教師,文革期間受到沖擊,1970年過世,享年62歲。改革開放后,經同宗族人的努力,于1994 年將吳興周遺骨從寧夏遷葬于南京。

             吳肇周的晚年生活自由安詳,平靜幸福,頤年高壽。他與萍鄉籍原配夫人繆有宜女士共同育有兩子一女,后輩子孫賢孝且多有成就。

          八、 心系祖國

             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身居海外,不忘華夏之情。

                   1971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而取得合法席位。1972年,吳肇周向中國駐聯合國辦事處贈送了16項工程技術資料。那些難得的尖端技術對建設祖國大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和研究價值。比如,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客貨兩用小汽車藍圖等。時任中國政府駐聯合國大使黃華的秘書李文泉及朱參事接收文件后,再轉寄回北京。

             改革開放后,年愈八旬的吳肇周不顧年高之體弱,不忘愛國之初心,他積極努力為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建設建言獻策。他曾經以個人名義邀請美籍華人專家回祖國大陸進行考察、講課,傳授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 

          九、回饋故鄉

                  1984年秋,吳明德應萍鄉市政府的邀請,從美國紐約飛抵北京,再從北京來萍鄉參加國慶35周年活動。吳明德受父親之托,帶來信件建言:“萍鄉市現有125萬人,占全國人口八百分之一。配合全國及江西省政府的計劃及萍鄉的資源與人力,做出一個全盤計劃,力求自給以余補不足,至少要達到收支平衡。在本世紀末,趕上先進國家的先進水平?!彼f:“如有可為桑梓盡力之處,自當努力而為之?!?/p>

                  1985年,吳肇周委托其子吳明德,將長篇論文《臺灣工業研究與發展》帶回萍鄉,交給市政府有關部門參考研究。他建議萍鄉市政府按照先進國家的辦法搞好調查,擬訂好一個符合實際的工業發展計劃,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

                 1986年11月11日,在萍鄉中學舉行八十周年校慶之際,吳肇周匯款一萬美元,捐獻母校五千美元作為獎學基金。同時,他將剩下五千美元捐助荷堯老家籌建村辦企業。他在親筆信中強調:“捐款數目太小,只作拋磚引玉之用?!?/p>

             與此同時,他還寫信建議萍鄉市政府做好對外宣傳,推動海外華人及外資來家鄉投資,開展助教活動。他還建議利用萍鄉的煤炭資源發展煉焦項目,利用煤氣及提煉煤氣中的副產品來發展相關工業。 

          十、桑梓情懷

             吳肇周學成回國后,在河南鄭州工作期間,曾多次回鄉探親。有一次,他帶回一棵柚子樹苗,特意將樹苗栽在茂南公廳屋西邊的菜地里,以示感謝養父母曾經的養育之恩。

             那棵樹苗可能嫁接過,柚子樹甚為奇特,粗大的樹干分成兩個大樹枝,一枝結的紅臠柚,肉質是紅色的,另一枝結的白臠柚,肉質的白色的。每年金色碩果掛滿樹枝,一到采摘的季節,柚子能裝滿幾個大籮筐。柚子有著甜爽絕妙的口感,一旦入口,滿口生津,回味無窮。

                  1986年夏,一場超強龍卷風將樹干已經蛀蟲多年的柚子樹刮倒了。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新山故園親人一旦回憶起他,無不提及那棵神奇的柚子樹。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江南北。正所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遠在大洋彼岸的吳肇周敏銳地感覺到,祖國大陸教育發展的春天終于來臨了。于是,他從美國郵寄??罨匦律较鹿蕡@,用來資助茂南公的后輩子孫讀書學習,希望有志者能夠培育成才。

             此善款由他的堂侄吳顯烈負責保管發放,村里多個學齡少年均受到資助。雖然金額不多,但他那種跪乳之恩、反哺之義的感恩舉動,確實讓故土親人非常感動。此善舉對故土村里的青少年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十一、學術思想

             從吳肇周一生的著作和論文來分析,他的學術思想是一以貫之的,他的理想信念是矢志不渝的。

             著作:《民生主義之計劃經濟》,32開本,共105頁,1951年在臺灣出版發行。

                              《鐵路員工待遇標準之研究》,1950年代中期在臺灣出版發行。            

             論文:《臺灣工業研究與發展》

                              《四個現代化建設與孫中山的實業計劃》

                             《積極移民西南西北各省市開墾荒地,同時擴充集體耕種、發展農業》

                             《擴大門戶開放,爭取外國廠商來中國設廠》

             譯作:《機車技藝學》,此書為法國人,都波氏(音譯)著,吳肇周翻譯。如今,有收藏者將書稿原件在網上進行拍賣。 

          十二、浩氣長存

             縱觀吳肇周的一生,他既完成了落葉歸根化作肥土的平生夙愿與桑梓情懷,又實現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人生理想與奮斗目標。

                  1987年8月24日,這位愛祖國、幫家鄉、念故土、思親人的老人逝世于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州長堤市,享壽八十有八。

             今特撰寫對聯,以示追思緬懷:

             出萍鄉,入燕京,遠赴法國,七年歲月勤工儉學,懷揣實業救國之理想而師西長技;

             歸故土,去臺灣,定居美國,四十春秋游歷海外,心存三民主義之信念而愛國諫言。

             注:本文作者吳稱謀為新山吳氏第二十代茂南公的曾孫,圖片為茂南公玄孫吳玉祥攝于2023年春節。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站,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做一點貢獻。所發表的作品均來自網友個人原創作品或轉貼自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發布,請來信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所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等所用?!卮寺暶?!

          留言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留言,趕緊來搶沙發吧~

          個人文集


          吳稱謀文集

          公眾號

          国产成人三级网址在线看
          <wbr id="vmsq9"><ins id="vmsq9"><table id="vmsq9"></table></ins></wbr>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video>
            <video id="vmsq9"><ins id="vmsq9"></ins></video>
            <track id="vmsq9"></track>
                <wbr id="vmsq9"><ins id="vmsq9"></ins></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