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于安重誨事件(即后唐皇帝李嗣源賜烏昭遇死,并削錢謬王爵等職)有不同的解讀。對于導致該事件的發生,主要有三重觀點:
1) 安重誨不滿錢謬自大,以“不禮君命“為借口,且惱怒烏昭遇對錢謬稱臣,認為“有失使臣之體”。這觀點來自于《吳越備史》,其作者錢儼是錢謬后裔,他暗指安重誨是向吳越王勒索不成,公報私怨。
2)吳越王給安重誨書信中,缺少問寒問暖,且副使韓玫匯報烏昭遇出使吳越國私下見錢謬時泄密,并自稱臣行臣之舞蹈禮。這出自《舊五代史.錢謬傳》,作者薛居正。
3)后唐明宗即位,吳越王遣使到京,帶書信給安重誨。安重誨不滿意,并派心腹韓玫等隨烏昭遇出使吳越國。在吳越國,韓玫自持是安重誨親信,喝醉酒時凌辱和用馬鞭擊打烏昭遇。吳越王想秉告此事,被烏昭遇阻止??墒腔爻?,韓玫卻向安重誨告密說,烏昭遇向吳越王私下泄密,且自稱臣和行臣之舞蹈禮。這是《新五代史.安重誨傳》的記載。該書作者歐陽修認為安重誨惱怒被錢謬怠慢,所以才派使臣去吳越國,目的是找機會報復。
現在,我們來看看《祐公碑記》的相關內容“明宗時安重誨用事,從使入吳。吳越王問天下病故,對曰:人主為蒼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國無小,小國能事大國。乃寬留詢數月?!保它c為作者所加)。從中可見,吳越王能夠向朝庭使團隨員征詢天下百姓的疾苦,比后唐莊宗李存勖更體恤民情和更有抱負。本人推測錢謬既看不起李存勖,也不看好剛繼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沒有把位高權重的樞密使安重誨太放在心里。于是,司馬光在《資治通簽》里認為錢謬自大。但后來的歲月證明了吳越王并非盲目自大,因為吳越國勵精圖治,它的存在比后唐皇朝久得多。從碑記接下來的內容看,吳越王對祐公的見解顯然是滿意的,于是挽留祐公多呆了幾個月,以進一步傾聽祐公的看法。若干年后,吳越國接納了祐公為衢州刺史、節度使,其后祐公一直為吳越國開疆拓土到退休。這期中,我們看到吳越王是個不惜機會了解民情尋求治國良策,愛人才的王者。吳越王錢謬并非完全是司馬光《資治通簽》所說的那種國主,即朝庭的使者曲意奉承他,他就贈以厚禮,否則就禮遇疏薄。歷史也證明了,五代時期的十國中,吳越國是最穩定和發展的,直到后來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了北宋皇朝,這與各代錢氏吳越國主的賢明是分不開的。
從《祐公碑記》的相關內容,我們還可以看出,安重誨派使者去吳越國,主要目的是因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了,需要得到各藩屬國對中央皇朝的認可和尊重,因此,當他獲報使臣烏昭遇反而對吳越王稱臣,便無法容忍而殺了烏昭遇,并后續削了錢謬王爵等職。這些舉動對一個掌管朝庭極權、事關皇朝興衰的樞密使來說是必須采取的。祐公在從使其間與吳越王錢謬也有互動,且應邀多呆了數月,也沒見安重誨降罪于他,可見,說安重誨對吳越國勒索不成,派使臣找機會公報私怨,筆者是有存疑的。后唐君皇和重臣都是沙陀族人,從歷史上來看,他們對漢族或其他民族的藩屬國是充分包容的,他們一直自認是中原皇朝大唐的繼任者,對中國從沒落的大唐帝國過度到北宋皇朝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北宋初期以后,沙陀族已開始完全融入到漢民族中去了。
一篇碑記,若能有助于理清歷史事件,那是彌足珍貴的。
吳 武
2022.07.06
上一篇:試議宣公之二:吳兢
下一篇:吳皙與江西南康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