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子就是圭臬,乃度量衡之“度”,具有永恒性。罐子是裝東西的容器,想裝什么就裝什么,具有變易性。
那么至德精神是一把尺子?還是一個罐子?大家通過以下的探究,或許能有所啟示。
一、贊太伯“至德”的是誰
是孔子??鬃幽巳寮抑?,儒家文化是二千多年來的國家意識形態??梢娭袊鴼v史上的近五百位皇帝均無可匹敵于孔子。太伯至孔子時隔六百多年,其間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肯定不乏贊太伯者,然而那些都沒用,獨孔圣人一贊而天下知。
二、贊太伯“至德”的依據是什么
就是“三以天下讓”。
孔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三、至德精神的內涵是什么
孝友感恩 、誠摯守信 、謙讓包容 、自強不息
簡稱:孝友 誠信 謙讓 自強
衡山采藥,是孝父友弟、感恩父母的真誠動因;
勾吳擁戴,是誠信不欺、躬體力行的千秋明證;
三讓王位,是謙讓包容、真誠肯切的道德基石;
開拓梅里,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豐碩成果。
這些就是太伯人生實踐的縮影,這些就是太伯至德精神價值內涵。
四、是不是凡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都是至德精神
本人認為:“至德”并非面面俱到,“至德”并非是可以盛裝一切嘉行懿德的巨大容器。在對“至德”精神的探究中,我們應該回到孔子的歷史原點“三以天下讓”的判定基礎,以理性思維、邏輯規則來追尋與之緊密聯系的重要內涵。而不是使信仰因素大于邏輯程序,摻入大量象征因素和想象成分;走得太遠未免進入穿鑿附會,這在某種意義上會產生對“至德”的誤讀,乃至消解孔子所言“至德”的規定性與崇高性。這是作為一個學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
五、至德精神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孔子贊太伯“至德”已兩千多年了。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一直在證明:至德精神是實現社會和諧、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思想資源,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價值。
縱觀中國歷史:凡是重視與踐行至德精神價值的時代,社會就進步;凡是忽視與違背至德精神價值的時代,社會就倒退——這是歷史的回音。
太伯至德精神一直是風清氣正的好時代和諧發展的道
德理想,這是文明理性社會之必然。太伯至德精神的光輝始終光耀千秋!
緣于至德精神的文明價值,隨著歷史的演進,以“孝友感恩、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為內涵的至德精神,逐步進入社會各氏族的家訓族規,特別是清朝“康雍乾盛世”伊始,由于康乾兩帝的推崇,至德精神的價值規范成為了社會各氏族家訓族規的普及性內容。這也是至德精神的價值得到了廟堂與社會普遍認可的見證。這就是至德精神的強大生命力,這就是文明價值的強大生命力。這就是歷史上至德精神在社會層面的延伸與普及的顯示。
六、是至德精神要順應時代還是時代要弘揚至德精神
以“孝友感恩、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四維為內涵的至德精神是永恒的價值范疇,它的道德規范是恒定的,它的精神追求是不變的。這就是說:“孝友感恩、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是文明社會永遠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和道德規范。
“至德四維”:感恩、誠信、謙讓、自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理論;是自我發展之要,是社會發展之需。是踐之者昌、違之者亡的重要理論。這是時間給出的答案,這是歷史作出的認證。實踐已經證明至德精神的重要,時代已經確認至德精神的優秀,歷史已經見證至德精神的生命力。所以時代要弘揚至德精神,而非其反。
本人還認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同樣面臨:是把歷史所證明的優秀文化作為一把尺子還是一個罐子的問題。是把歷史所證明的優秀文化的價值內涵,作為今天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規范,這是把它作為尺子,這才叫傳承。借優秀文化之皮行隨心所欲之實,這是把它作為罐子,這就不是傳承,而是喬裝打扮,假優秀而行之。
七、至德精神是不變的價值還是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價值要求?是否有漢朝版的至德精神?唐朝版的至德精神?宋朝版的至德精神?明朝、清朝版的至德精神
從“孝友感恩、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的至德四維來看,兩千多年來唯有“孝友”的形式在五四運動伊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現代文明、倡導民主與科學之后,才逐步擯棄孝友中不符合現代文明的內容與方式。比如:“父為子綱”的腐朽內涵以及傳統孝友中的盲目性與唯命是從等落后觀念。從而使孝友轉向符合“人性、道義、公正、文明、理性、尊嚴”等現代價值標準,符合現代文明的孝友之道。除此之外,“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的價值規范是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
孝友與感恩是同一邏輯。以“感恩”代之于“孝友”(即:感恩、誠信、謙讓、自強),其邏輯要求是一樣的。
孝的要求是對父母的尊敬,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懷與回報——感恩父母。感恩的首要問題就是感恩父母——孝,這是毫無疑義的。
然而,感恩情懷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孝友,它還包含著:在自己的人生中,所有給予過自己在物質上的幫助或精神上的支持以及那些對自己表示關切的人——以感恩。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感恩生我養我的那方土地乃至大自然。這樣就達到了敬畏天地的崇高思想境界。孝友感恩是良知的表達,亦是一個健全的人所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
在上述問題弄清楚之后,就可以深切地理解到: 太伯至德精神是一把尺子而非一個罐子,其內涵是歷史賦予的,是永恒的,決不存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太伯至德精神的版本。
下一篇:《祐公碑記》之上吳舍人書